大红袍母树目前仅存6株,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目前当地的大红袍都是由这两株母茶繁殖而来。
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的茶种,更是中国特种名茶,被誉为“茶中之王”。曾几何时,占据了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大红袍成了茶叶中的白富美,火遍大江南北,人皆以饮之为荣。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于武夷岩茶的一种,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大红袍属于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
大红袍最突出之处是具有浓郁的“岩韵”,香气馥郁,香高而持久,明显,兼具禅茶韵味。
大红袍很耐冲泡,一般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质绝佳的茶,甚至冲泡十三次之后,还可以再煮茶饮用。
商周时,来自武夷山的茶叶就被“濮闽族”的君长,在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
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
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别名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宋代中国制茶技术进入改革时期,饮茶风气盛行,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此时的武夷茶是北苑贡茶的一部分,运往建州进贡。
元代的统治者嗜茶成性,且颇有品茶功夫,武夷茶便成了首选,于是在元代武夷茶正式成为贡茶。
“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武夷山市(原祟安县)武夷山岩上的乌龙茶类的总称。
所以,大红袍不是红茶,而是乌龙茶。记住了吗?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武夷岩茶的茶树大多生长在岩缝之中,采摘极为不便。每年初春三、四月,采茶人在冰冷的水中趟过,为采茶起早贪黑,跋山涉水。
松外山横几叠青,人渐采茶登陇阜。
采茶人经常得徒手攀爬光溜溜的山崖,湿润多雨的天气又给采茶带来更多的困扰。为了赶时令,采茶人必须冒雨工作,不敢耽误最佳的采茶时间。
大负箩筐小背篓,采茶洗菜踏溪云。
采茶人多来自江西,他们祖辈传承采茶技艺,经常在初春时节奔赴福建,受雇于当地的茶老板,从事采茶、制茶的所有工艺。在云遮雾绕的山水中,他们一路负重前行,只为炮制最纯正的大红袍。
采茶武夷溪,民力固甚惫。
采茶人在湿滑的山崖上高难度的劳作,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技巧。若不是整日攀爬的山民,很难适应这份薪水并不丰厚的工作。
武夷山涧树,云深冷石房;春随落花去,人自采茶忙。
采摘完成,他们还得用扁担将茶包挑下山。武夷山全是山地,大规模机器操作很难,很多工作必须依靠人工完成。
碧树高岩底,采茶寻远涧。
茶树大多生长在岩缝之中。采茶的人们须得连续一个月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劳作,其辛劳程度可见一斑。他们往往会住在雇主安排的房子里,每天早出晚归采茶,晾晒,烘烤,直至完成整个制茶流程。
一树红袍影,满山茗茶香。
大红袍茶树王,也叫母树,是武夷山所有茶林的祖宗。其他茶树的树种皆是这两棵母树嫁接的后代,寒来暑往,已经说不清究竟有多少代了。
大儿荷锸去疏麻,小儿提筐来采茶。
往返路途遥远,采茶人必须随身自带饭菜。在家里做好的热乎饭菜,等到饿肚子吃时早已冰凉。
闽地武夷一盏茗,劳却山民几重苦。
左手酬金,右手是触目惊心的血泡~~~
茶农的辛苦,由此可以管窥一斑。如今采茶的人多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也只有他们还在坚持维系着制茶工艺的传承。
茶叶采来,一切才刚刚开始。
这之后,青青的茶叶还要面临晾晒、烘焙,直到被炮制成大红袍,金骏眉.......等很多品种。
我们饮用的大红袍,大致就是这么来的。
现在,你知道大红袍为什么那么贵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