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报道,近日,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政策研究员帕韦特・泽尔卡主持的一项涉华民意调查引发广泛关注。调查结果显示,在欧洲,多数国家视中国为伙伴而不是敌人,而德国和乌克兰则是例外。
从整体来看,欧洲人对中国的崛起深信不疑。在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国家中,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在今后几十年会继续增强。以西班牙为例,63% 的受访者预计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会增强,而预计美国和欧盟影响力会增强的比例分别仅为 47% 和 32%。
正因如此,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当被问及中国是欧洲的盟友、伙伴、竞争对手还是敌人时,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是 “必要的伙伴”。对于欧洲民众来说,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让与中国合作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这是基于对国际格局和自身利益的现实考量。
然而,德国在此次民调中的表现,则有点出乎外界意料,在欧洲国家里与中国贸易额最多的德国,却对中国持相对负面的看法。尽管施罗德、默克尔和朔尔茨接连三任德国总理都倾向于对华采取温和友好态度,但德国民众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大约半数受访者将中国视为欧盟的“威胁”。一些德国人担忧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某些领域的竞争力,会对德国经济利益造成冲击。同时,部分德国媒体长期对中国的不客观报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国民众的对华认知。
乌克兰的情况则较为特殊,其国内对中国的态度呈现分裂态势。32% 的受访者将北京视为 “与我们有冲突的敌人”,但几乎同样多的乌克兰人将中国视为“必要的伙伴”。
我们知道,乌克兰目前仍处于战争状态,所以部分人从俄乌冲突的角度,结合中俄友好关系,将中国视为冲突的一方。而另一部分人则能从更长远和全面的角度看待中国,他们意识到中国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推动和平解决冲突方面的重大作用,所以将中国视为不能忽视的潜在合作伙伴。
除了德国和乌克兰,欧洲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伙伴定位,为中欧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南欧国家如意大利、保加利亚和西班牙等,由于看到了与中国合作的经济利益,所以对华态度比较积极。
这种积极态度也反映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比如中国与意大利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与西班牙在科技、旅游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
从地缘政治和军事角度来看,多数欧洲国家视中国为伙伴,也有利于欧洲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相对独立的立场,避免过多卷入大国博弈中。中国一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多边主义,这与欧洲多数国家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维护自身利益的诉求相契合。
而对于德国和乌克兰这两个例外,随着中欧之间沟通与交流的不断加强,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相信会有所改变。
最后,此次欧洲智库做的一份民调结果,既反映了当前中欧关系的现状,也为未来中欧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参考。中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加强与欧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与欧洲多数国家的伙伴关系,同时积极推动与德国、乌克兰等国的沟通与理解,化解误解和分歧,共同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包容的国际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