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之家 | 温暖驻外人

数十万驻外人都在关注


驻外之家人才网

www.zhuwaizhijia.com

南非最“红”的人

作者 / 詹海翔

01

从没见过这么“红”的人

“啪”的一声,显示器突然黑屏,我和同事对视一眼,叹了口气。

“哎,又停电了。”

油机的轰鸣声响起,我对此类场景已习以为常。

2022年起,南非因基础设施陈旧、电力供应短缺,居民频繁遭遇停电。最严重时,一天内断电时间长达12小时。居家办公那段时间,一旦停电超过一小时,我居住小区的网络就会跟着瘫痪,只能靠手机热点和外界联系,这无疑给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作为运营商交付团队,我们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一难题,初步计划是给数千个站点加装电池,以保障停电时期的站点通讯,客户对该方案也表示感兴趣。

首个站点在约翰内斯堡有名的索韦托贫民窟,作为前总统故乡所在地,其改造意义重大,在首站展示的前一天,代表处PMO(项目管理办公室)部长严肃叮嘱道:“客户CEO(首席执行官)和CTO(首席技术官)明天会亲自上站,现场查看我们的解决方案,务必确保一切不出纰漏。”我作为采购侧分包资源的负责人,特地和分包队伍交代:“一定要高质量展现我们的改造方案。”

第二天早上8点,我们带着安保人员抵达站点,然而说好要按时到达的分包队伍却迟迟不见踪影,我赶紧打电话联系,分包队长承诺20分钟内到达现场。然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分包队伍的身影始终未见。

“客户预计上午10点到达,你那边OK吗?”同事替我捏了把汗。

此时我还是淡定的,“马上就到,各位莫慌。”

然而,随着代表处PMO部长,NTD(网络技术服务部)部长,系统部部长和交付VP(副代表)陆续到场,眼看客户CEO就要到了,却迟迟不见分包队伍车辆的踪影。此时我像热锅上的蚂蚁,一遍遍给分包队长打电话,到后边他甚至不接电话了,把我气得不轻,继而向分包商高层求助。

9点半,分包队伍的车辆终于晃晃悠悠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顾不上责怪迟到的事,大家立刻投入站点工作,在客户CEO抵达前,一切终于步入正轨。忙碌了一整天后,我们按计划完成了当天的任务,我心中不禁一阵后怕,不仅对本地分包商资源的时间观念刷新了认知,也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准备好备份计划,不能再受某家分包资源的掣肘。

回到办公室,同事诗宇看到我,开玩笑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红’的人。”起初我还以为他是在说我在公司出名了,正纳闷自己做了什么事时,他拿出手机拍照给我看,我才意识到,这是在调侃我被晒得通红的皮肤。值得一提的是,同项目的TD(技术总负责人)建鹏兄,因为频繁顶着太阳上站,日积月累,皮肤晒得黝黑,客户一提起他就是“Black Chinese”,在我们的眼中,黑色就是荣誉的颜色,也是让客户信任的标志。


清晨的站点,阳光和天空都美得刚刚好

02

追踪分包队,摸底降成本

独木不成林,要想显著提高整体网络可用率,项目组必须对整个链条上所有站点进行改造,从点到线再到面地织成一张网。作为采购人员,我们不仅要控制采购成本,还要确保资源充足,高质量完成交付。

项目初期,由于许多方案在交付过程中仍在不断优化,因此常常临时增加一些配件需求,虽然这些辅料价格不高,但要得非常紧急。一个周天的下午,站点SE(系统工程师)慌里慌张给我打电话:“James,我们需要12个电源线端子,分包队说要周一才能买到,但这是一个核心站点,我们等不了那么久!”当时是下午三点多,大型五金连锁店已经关门,我不得不叫上司机,两个人四处寻找本地的小五金店,跟着谷歌地图跑了三四十公里,最终在一个小镇的角落找到一家由父子经营的小店。店主说,他在这个区域几乎从未见过外国人,好奇地问我是做什么用的。我自豪地说:“有了这些端子,以后停电的时候,你就可以刷抖音了。”

回到站点,天色已经渐渐暗下来。这个核心站点如果今天不上线,与之关联的一串站点都会受到影响,为了尽早向客户展现我们方案的有效性,增强客户对改造方案的信心,我们除了完成目标外别无选择。出于安全考虑,我们锁上站点大门,关闭外面的灯光,和队伍一起躲在方舱里挑灯夜战。终于在凌晨2点完成了改造工作,站点上线,所有人如释重负。


完成首个区域交付,部门团建(右一为作者)


凌晨铁塔与月亮的合影

随着业务推进,我们在区域完成了一个个链路的改造,客户看到了收益,计划将该方案拓展至全国。此时,售前的兄弟却带来了一个“噩耗”:“分包成本至少还要再降10%,不然这个项目很有可能被友商拿下。”听到这,我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在首个框架中,我们已经降了10%,当前价格比市场价格还低7%,倘若再降10%,辛苦拉起来的队伍岂不是都要跑光了?

无奈任务客观存在,为此我和各个分包商沟通,同时计划让现有供应商跨项目交付,以降低供应商队伍的资源闲置成本。一套组合拳下来,采购常用的资源保障方法都试了个遍,头发抓掉了一把,最后综合分析大概有5%的降成本空间。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地区部汇报,果不其然,地区部运营商部长认为还没有充分挖掘降成本空间,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工位,心想如何实现进一步降成本的同时,还能保障好交付?这个问题像紧箍咒,在我头顶不停地收紧。

在市场摸查时,有个供应商老板一脸不耐烦地问我:“你们比友商的商务更低,效率也更低,我为什么要给你们资源?”我听完顿时有点火大,商务单价低我可以认,但说我们效率更低?这可不能乱说。

为此,我们特别引入了一家市场供应商做POC(概念验证)站点,通过对比发现,友商交付时采用极简的管理模式,只要求记录过程,分包商上传完照片即可离站,所有站点问题分包商自己解决,全国只需配备几个管理人员。而华为的入场流程复杂,ISDP(集成服务交付平台)要求更多,每个站点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带来更复杂的施工方案……这必然导致分包成本上升。

本来分包商的框架金额就更低,为了满足高要求,却要付出更多的人力成本。如果我是分包商,为什么非要跟华为合作呢?与华为合作的关键牵引点和优势是什么?我开始逆向推理,我们要做什么,才可以在保障质量的同时高效交付?同时,通过效率分析,我发现有些队伍两天就能做完一个站点,有些队伍却要一周,到底是为啥?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萦绕,我连续在办公室想了三天,都没有任何头绪。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跟着几个分包队一起出发、领料、上站……一直到完成站点上线的全过程,详细记录每个动作实际需要的人数、时间,再横向比较高效队伍和低效队伍的异同,结果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点。

首先,队伍领料后来到站点门口,却没有直接进去,在门前停留了好一会,又是填表又是拍照,“这些都是EHS(环境、健康、安全)要求做的啊”,分包队长说。眼看一个小时过去,队伍还没打开站点大门,队长拿着小册子填写三四十页的内容,逐个填写完成后还要拍照上传,很多都是“Yes or No”的问题,队长边填边抱怨:“有些这个站点不涉及的问题,还得上传个‘NA’才行!”因为需要审批的内容多,偶尔还需要卷入分包商PM(项目经理)和采购跟催审批进展,费时费力。

“如果EHS流程可以优化,我们每天至少可以省下半小时。”回去后,我们把EHS全流程打开,联合EHS管理部门,简化流程,将不必要的照片要求取消,“Yes or No”的问题让队伍直接在手机上做选择题,取代拍照的繁琐流程。经过优化,提交和审批时间都有所减少,每天上站可节约至少半小时。我对供应商回访时,他们普遍反馈现在只要5~7分钟就可以完成文档提交和确认。这一结果无疑为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以此为契机,我们对整个施工流程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和分析,对照站点的PO(采购订单)条目,逐一审视每项操作的具体步骤、完成每项步骤所需时间,重点比对队伍间效率差异的根源。以环氧树脂物料的搅拌过程为例,这种类似水泥的物料对于站点防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施工团队会将其充分搅拌后,再砌筑在电池周围以防止设备被盗。在这一环节,我注意到一些队伍采用三人协作的模式:一人负责稳固桶身,一人倒料,第三人操作搅拌机。而一些经验丰富的队长自己就干完了,只需要将搅拌桶固定在栏杆上,就能轻松地均匀搅拌,节省了两名人力。诸如此类,我们梳理出了9条操作优化建议,并将改进措施传达给所有供应商,预计将为每个施工站点节省至少半天的工作时长。

随后,我们再次邀请供应商来到站点,他们亲眼见证了效率的提升,而且我们对每一道工序都熟记在心,有照片和详实的记录为证,对站点分包成本的了解甚至超过了供应商老板。有了这样充分的准备,我们在讨论合同细节时也更加胸有成竹,对于很多问题能一针见血。

解决了单个条目问题后,我们在内部进行了一次谈判模拟,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挑战:“如果分包商声称从项目中无法盈利,嚷嚷着要退出,咱们怎么应对?”这时,代表处CFO刘志立提议:“我们需要清晰地了解供应商的真实利润,不是要供应商无利可图,而是要确切掌握他们的利润率。不要只停留在言辞上,要用数据说话。”

为此,我分析了过去三个月的供应商项目报表。我们以下发的采购订单为依据,追踪收入来源,实地调查了供应商的人员成本、车辆油耗甚至行驶里程,并对其实际产出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为供应商制作了一份详尽的项目分析表,清晰展示了他们的收入和成本情况。在与每个供应商沟通时,一拿出这份项目分析表,我能明显感觉到对方的态度有所软化。通过这样的数据支持,我们在谈判中更加坚定立场,有效地推动了谈判进程。

03

一石四鸟,太行了!

资源入场问题一直是M系统部的一大挑战。每当需要引入新资源进入项目时,都要经历第三方长达一个月的文档审批流程:身份证写错一位数,重来;名字写得不清楚,重来……每一项要填写的内容都可能导致队伍入场失败,在资源通过准入之前,队伍无法进行任何项目相关工作,对分包商而言,付出了工资却没有产出,对于项目组而言,有资源却用不了,系统部“苦于准入流程久矣”。

面对激进的交付计划和大量的资源诉求,准入已经变成了“卡脖子”的难点,历史上多年沉积未解决的问题,会因为我们而改变吗?我脑海中第一反应又给入场提速盖上了“不可能”的戳。于是我只能每天去死磕分包商,通过引入更多资源,希望“以量取胜”,提高资源入场率,但各个区域对资源不足的投诉依然不断。我身心俱疲,整个人被乌云笼罩着,主管晁吉福劝我:“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要一上来就给自己浇冷水,咱们把全流程打开,再看一遍,整个流程是否还有可以挖掘的机会。”我决心要彻底改善这个问题。

准入流程涉及第三方本地公司B,以往我们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上升到更高层级解决问题,比如遇到B公司审批效率低下的问题,我们就会直接知会客户CTO,试图给B公司施压,却引起B公司的强烈不满,认为我们在故意找茬,最终不仅没提升审核效率,还导致B公司在其他业务上吹毛求疵,资源入场速度越来越慢。

“硬的”不行,我们就来软的。我和项目PD、FR(履行责任人)就如何提升客户审批效率进行了多次头脑风暴,一起制定了客户关系改善方案,通过多次邀请B公司审批负责人到华为园区,拜访B公司办公室,同时,华为侧增加两名专员针对准入文档进行预审核,确保文档一次性审核通过。我们每天梳理提交的准入文档,帮助B公司梳理待办,把审批负责人从“找文件”和“审合规”中解放出来,让他们逐步建立对华为提交的文档质量的信任,双方一起向客户CTO汇报,让B公司感受到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携手帮助客户达成目标。

经过三个月的磨合,我们再统计数据时发现,平均入场效率由一个月缩短至一周,分包商节省了入场成本,采购省下大量跟催的精力,B公司的审视效率大幅提升,同一时期内有了更多的收入,客户也超预期地达成了既定目标,这简直是“一石四鸟”!

2024年5月,项目关闭,但是我在采购道路上不断的探索没有停止,我们总结了项目成本分析的方法,并将其方法论拓展到MS(移动站)、FTTx(光纤接入)品类,成功实现经验的复制。这一结果不仅证明了整个项目组的专业能力和高执行力,我个人也有幸获得了年度金牌个人奖和卓越项目采购经理奖。


部门生日会

不知不觉,我在南非已度过四个春秋,有幸在代表处的各个系统部都留下足迹。四年来,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在全力以赴之前,不要轻言放弃。如果初到南非时,我被高强度工作和全新的环境吓退;如果当时采购委员会接受了5%的降成本目标;如果我在接手M项目时,被多年的历史难题所震慑……就不会有后面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每次面对挑战,我都暗暗告诉自己:“再试试,万一呢!”

四年里,我面对形形色色的内外部客户需求,与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并肩作战,极大拓宽了视野。我经历了心态和意识的深刻转变,还学会了如何在多元的业务环境中迅速适应并持续成长。困惑过,焦虑过,痛苦过,然而,这些挑战成为磨炼人意志的试金石,让我在逆境中练就更加坚韧的内心。

来源:华为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