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人生,还是某件事,我们都讲究“平衡”。
人和事发展的过程中,有兴旺,就有衰退;有不满,也就满意;有吉利,也有晦气;有春天,就有冬天;有阴暗,就有阳光。
在老子的《道德经》里,也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诚然,最难把握的,就是“嘴”的平衡,稍有不慎,就就把自己逼到穷途。
反过来看,那些能够管住嘴的人,其言行举止,都会相对平衡,从而人生更顺,生活幸福。
01
“言”不守中,祸患无穷。
在三国时,有一个聪明人叫“杨修”。
独占一方的曹操,很欣赏杨修,提拔他做主簿,总揽内外。
杨修和曹操从几个儿子,都是好友。
到了建安后期,曹操为立太子的事情发愁。他一会儿认为,曹丕合适;一会儿又偏向曹植。
杨修猜测了曹操的各种意图之后,决定辅佐曹植,排挤和打压曹丕。
有一天,曹丕请朝歌长吴质到府邸来商议对策,想要谋太子的位置。杨修见状,到曹操那里,进行揭发。
曹丕揭发后,接着有一次安排吴质到府邸。但是这次只是“虚晃一枪”,吴质的马车是空的。杨修见了,又一次揭发。曹操派人拦住马车,当场对质,杨修就非常尴尬了。
曹操带兵打仗,多日都没有取得进展,于是下令“鸡肋”。大家都不理解,但是杨修猜到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如撤兵。于是,杨修带头整理行李,打道回府。
曹操认定杨修,动摇军心,问斩。
杨修临死前,感慨地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很明显,他被问斩的时间,其实已经比预测要晚很多。他从支持曹植做太子,打压曹丕的时候,就已经招惹祸患了。
北宋的苏轼,遇到王安石变法,非常反感,就极力上书反对。
在文章中,他写了很多讽刺变法的话,言辞过于激烈。因而他陷入了“乌台诗案”,带来牢狱之灾,之后持续被贬。
因为言语,坑害人生的故事,古往今来,比比皆是。
任何时候,张口就来,言语就难免会偏激、显失公正、带浓厚的个人色彩、违背事情的规律等。这就是打破了“平衡”,都是错误的。
根据“言由心生”的道理,我们还能推断,一个人的言语偏差,其实是内心对人和事情,有偏见;也会导致自己的行动,出现偏差。
02
坚持守中,祸去福来。
明代学者王纯甫说过:“中也者,中也;虚也,无也,不可言且名者也。”
坚持言行合一,知行合一,开口之前从多角度思考,也有长期思维。这就好多了。
具体来说,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你坚持“守中”,祸事减少,福气增加。
第一,对他人的评价,不偏不倚。
唐朝时,皇帝高宗准备立武则天为皇后,很多大臣站出来反对。
皇帝很为难,就问大臣李世绩,意见如何。
李世绩说:“这是您的家事,何必问外人。”这句话,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但也给了皇帝和武则天的退路。
当武则天上位之后,很多反对她的大臣,都祸患不断。李世绩却安然无恙。
我们用眼睛看他人,多半是用自己的“认知”去评判,带着个人的喜好,因此偏差很大。比方说,一个上司,对经常陪伴喝酒的下属,印象更好,更多点赞;对默默无闻的下属,就不怎么热情了。
舍去偏见,公正评价他人,给他人提建议。对促进关系,平衡人情,很有好处。周围的人,自然也会更加喜欢你,愿意帮助你。
第二,对自己的生活,不卑不亢。
常常有人,一开口就哭诉自己,多难过,丈夫多没用,儿女多没出息,老父母多穷困。
也有人,喜欢吹捧自己,炫耀自己的钱,孩子的成绩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
不管是贬低自己,还是吹嘘自己,都是看不透自己,起码有两种祸害:一是骄傲自满,二是看不到希望。
能公正评价自己的人,就能思考人生,从容地遭到出路。有了苦而不言,喜而不用,不骄不躁的特质。
第三,对社会的看法,不愠不怒。
现如今,打开手机,社会的事情,都会知道。
一些负面的消息,最容易传播,引发大家的共鸣,煽动大家的情绪。
其实,你手机里看到的,多半是一面之词,根本就没有看到真相。
当你坚持守中的时候,就会发现,无需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判断,角度也有多种。
对丑陋的,不愤怒,对善意的,不盲从。你的心态好了,看问题也全面了,人生的正能量就多了。
孔子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如果你没有想好,没有看透,也没有靠谱的观点,那还不如沉默。你开口,那就要说中一些什么,给人情绪价值,或者有价值的信息。
03
在北京的老城区,有一条中轴线,纵贯老城南北;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距离长7.8千米。包括了万宁桥、景山、故宫等15处遗产建筑。
可以说,一座城就围绕中轴而形成,拓展。
一篇文章,应该拥有中心思想,否则就是泛泛而谈,失去了价值。
一个人,应该有中心任务,这就是活下去的目标,努力的方向。
一件事,要折中处理,这样涉及到事情的多方人士,才能够心平气和,比较满意。
不得不说,人会守中,诸事顺利。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