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在不少妈妈眼里,爸爸这个角色,多半是“不着调”的代名词。
甚至,网上至今还风靡着“爸爸带娃,活着就好”的言论。
可怕的是,这种风向,还一度被许多妈妈视为真理、奉为圭臬。
实际上,作为一个长期奋战在“带娃一线”的全职爸爸,我很负责任的说,爸爸带娃,其实远比大家想象的靠谱。
美国心理学会曾追踪500组家庭发现:
父亲每天深度陪伴孩子超过2小时的家庭,孩子学业成绩高出平均值23%,社交冲突解决能力提升40%。
所以说,爸爸特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往往会给孩子的成长,注入丰富的养料。
尤其是有3种特质的爸爸,更易养出优秀的孩子。
接下来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哪怕你家里占一个,妈妈们也偷着乐吧。
01.情绪稳定,为孩子成长助力
在纪录片《父亲的礼物》中,有这样一幅场景。
8岁的男孩小宇,一不小心打翻了整锅熬煮的热汤。
也许,面对这种意外情况,有不少家长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洪荒之力,批评指责孩子。
但小宇爸爸,却给出了相反的回应。
他第一时间检查孩子是否受伤,然后平静的对孩子说:
现在我们有3个选择,第一,坐在这里哭,第二,清理现场,第三,先处理烫伤再收拾。
而这种危机处理方式,也让孩子在爸爸稳定的情绪输出中,不仅体会到了坚强与勇敢,而且还能够平静稳定的化解问题。
也正如此,在后续的跆拳道比赛中,面对各种突发状况,8岁的小宇,仍然能像爸爸一样,有条不紊的冷静的制定战术。
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杰罗姆发现:
父亲平稳的杏仁核反应,会通过“神经镜像机制”传递给孩子,这种影响在孩子的7—12岁关键期尤为明显。
正如尼采说的那样:真正的教育者,是让孩子能够在暴风雨中,仍能听见星辰的声音。
而一个爸爸,若是有情绪稳定的特质,那么在孩子的后续成长中,也势必会带给孩子更多的帮助和提升。
02.懂得示弱,托举孩子的未来
在传统观念里,父爱如山,承托着一个家庭的运转。
所以,日常生活里,大多爸爸都希望在孩子面前,呈现一种无所不能的全能形象。
可实际上,懂得示弱的爸爸,才更能托举孩子的未来。
之前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爸爸在组装书架时,假装“笨拙”的对5岁的女儿说,这个组装图纸像是天书,我实在看不懂,宝贝能不能帮帮我呢?
然后,在孩子的对照图示指挥下,父女俩齐心协力,完成了书架组装。
三年后,这个小女孩成为全市青少年机器人比赛最年轻的家长。
所以说,爸爸这个角色有时不必刻意的伟岸,或许才能无限拔高孩子的上限。
正如斯坦福大学教育实验室声明的那样:
爸爸适当展现脆弱性的家庭,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34%。
其实,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不需要教育的人。
所以,爸爸这个角色若是有懂得示弱的特质,相当于往后退了一步。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向前跨越的空间。
03.探险精神,让孩子追逐卓越
为什么在爸爸带娃时,很多妈妈总是不放心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爸爸通常心大,而且十分具有冒险精神。
比如,妈妈带娃,总是哪里干净走哪里。
但若是爸爸带娃,则是哪里好玩就往哪里走。
这种情况,看起来不着调,但对孩子却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麻省理工学院追踪诺贝尔奖得主的成长经历发现:
89%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他的童年时期,都拥有一位保持探索欲的父亲。
而这种特质,大大激活了孩子大脑前额叶的“可能性思维”。
在这种思维的催化下,孩子更愿意去尝试、追求和探索,对外界事物,也更有好奇心。
试想想,这样的孩子,又怎么会甘于平凡呢?
就像爱因斯坦5岁那样,父亲送他的生日礼物,不是玩具,而是一枚总是指向南方的罗盘。
那时候,父子俩都有着一颗向外部环境探索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也正因如此,当初罗盘上的“魔法指针”,也最终变成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时空弯曲”的雏形。
爱因斯坦后来回忆道:
父亲教会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对平凡事物保持非凡的好奇。
而只有对事物保持好奇,才能滋生兴趣,而兴趣,是一个孩子最好的老师。
其实,一个爸爸若是具备上述这些特质,还能够在育儿这件事情上,给予孩子更多陪伴。
那么他就是成为孩子认知世界的“棱镜”,将单一的生活光谱,折射出千万种的可能性。
所以,在这里我也想对很多妈妈说一句话:
只有妈妈们愿意放手,爸爸才能在带娃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展现能量。
最后也想问问大家,你会放心让爸爸带娃吗?你家的孩子爸爸,有上述这些特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