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过MBTI测试吗?结果是什么?

3年前,因为谷爱凌的一句“我是INTJ”,MBTI测试爆火。

初次见面,总会被问一句“你的MBTI是什么”,聚会时,会因为是“I人”(内向)还是“E人”(外向),争论一整晚。小红书上的MBTI话题,有44亿次浏览量,3500万条讨论。微博上的MBTI话题,有52.5亿阅读量。

不过,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最近自称“I人”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

什么,要参加同学聚会?“不好意思啊,我是I人,不太擅长社交。”什么,要请客户吃饭?“抱歉领导,我这个人比较内向...”相对的,曾经让人羡慕的E人,反而快成为稀有物种了。

为什么?是因为大家真的变得越来越内向了吗?

前段时间,青山资本发布了一份《MBTI流行原因及创业相关性》报告,给了我不少启发。结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今天,咱们聊聊这件事。

2005年,我参加了一场管理培训。培训持续了5天,早上8点到晚上8点,很多世界各地的员工专程飞来,参加这次培训。

在这之前,我花了好几个小时,做了一套性格测评。这套测评,有足足200多道英文自测题。做完之后,所有人都会从4对字母,拿到自己的结果。5天的培训中,就有一天,专门讲解这个结果。

第1对字母,是I和E。如果你从人际交往中获得能量,就是外向(E),如果你从独处思考中获得能量,就是内向(I);第2对,是N和S,如果你偏好接收感官信息,就是感觉(S),如果你偏好接收意义和内涵,就是直觉(N);

第3对,是T和F。如果你偏好用逻辑得到结论,就是思考(T),偏好情感,就是感觉(F);最后一对,是J和P。如果你喜欢有井井有条,是判断(J),喜欢自由开放,那就是(P)。

所有可能的类型,有2×2×2×2=16种。看图。


是不是很眼熟?没错,这就是MBTI测试。

只不过,我当年做过的那版测试,和现在网上流行的一些MBTI测试,还不太一样。

现在大家看到的不少测试,可能是更简化的,也更有趣的版本。就像李南南老师提到的那样:在这场测试中,只说好话。任何人都可以用成本极低的方式,从中完成一场正能量满满的自我确认。

而当时我接触的版本,似乎要更“严肃”一些。

比如,我会全程被要求,要按照真实的行为来选择它不会问你“是不是善于社交”,而是会问“遇见需要社交的情况时,怎么做”。它还会“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我只关注某个特质,就会错过很多可能性。

而且,我能明显感觉到,题目和题目之间,有前后验证。例如,在20题答过的内容,在80题可能会再来一遍,看你是不是在瞎说。200多道题答完之后,会生成厚厚一沓报告,再由专业的老师来帮你分析。


负责分析的老师还告诉我,那时他们就已经把约300多万人的数据,用于调整模型了。

是的。MBTI的官方机构,会回收匿名处理后的报告,通过数据调整模型。比如,当年轻人更爱自由,“探险家”人格比例,就可能会变高。如果很多人纠结“你喜欢计划还是随性”这个问题,他们就会把题目改成“你更愿意提前安排日程还是临时决定”,更一目了然。

真专业。那么,这MBTI测试,能用来干嘛呢?

根据Myers&Briggs Foundation信息,你的测试结果,可以帮助你选择伴侣、职业或做出其他重要决定。因为,它会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判断你,是否更适合做某事。

比如,适不适合去创业。

在90年代,美国学者针对100多名创业公司创始人做过测试。去年,青山资本又对国内的几百名创业者做了一轮测试。

两次调查,有一个相同的结论,那就是:创业成功的人,MBTI里带NT两个字母的概率,很高。


(图片来自:青山资本《MBTI流行原因及创业相关性》)

为什么会这样?

青山资本,把特性N描述成了“战略性”。把特性T描述成了“逻辑性”。

前边提到,S,指偏好具体信息;N,指偏好抽象信息。


(图片来自:青山资本《MBTI流行原因及创业相关性》)

S人会更关注当下,关注具体。所以,他们会“看见,才能相信”,不喜欢冒险,不愿意为了遥远的未来,放弃热气腾腾的现在。

但N人,会更关注未来,更有战略性和长期主义,所以“相信,就能看见”。嗯。在创业者中,好像是善于抽象思考,坚持长期主义的N人占多数。

但只有长期主义,可能还不够。因为你还要判断:方向对不对。

怎么判断?用“逻辑”。

根据青山资本报告,T人表现出强逻辑性,而F人表现为弱逻辑性。在创业这个维度上,可能越擅长使用逻辑的人,越能找到原因和解决办法,确定自己的方向,是对还是错。

类似的判定,还有很多。比如,“艺术家”,“手艺人”;比如,“更善于担任管理者”。你也可以根据测试结果看看,你适合做什么类型的工作,从事什么职业。

啊?你问我的结果是什么?

实不相瞒,当我看到结果的时候,其实是大吃一惊的。


ESTJ。

我100个不信。我怎么会是E人?每到社交的时候,我总会紧张的不行。身处宴会,我却张不开嘴。寒暄?每次寒暄,我都很害怕,都很尴尬,尴尬到用脚趾头扣出三室两厅。

所以,每次遇到这种场合,我总会拿着一杯可乐,把头埋进去,默念,你们看不见我。你们看不见我。终于,宴会结束。回到家,我像打了一场大仗,瘫在沙发上,一句话也不想说。

为什么会这样?这大概是因为,“太敏感”。

因为敏感,所以就会在社交中,获得过多的信息。处理这些信息,让我不堪重负,所以恐惧。

这样的我,怎么可能是E人?是不是搞错了?

负责跟测的老师说,这很正常。因为我们测试的,是你的行为习惯。

如果你已经通过不断的训练,让自己像E人一样做事,那测出来的,就是E人。即使你的内心深处,住的是I人。

仔细一想,人说的还真没错。

我从2002年,开始带团队。我是真的不擅长团队管理。说来不怕你笑话,我最初的管理手段,就是去楼下买冰淇淋请大家吃。

一个社恐管理一群社牛,就是这么痛苦。当员工不来找你讨论工作进度的时候,你必须找他。

要不然,工作还怎么开展?

你必须把社牛的外皮,一针一针地,缝在自己身上。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让自己出来透透气。

而在这个社牛统治的世界里,太多的社恐,为了生活和事业,缝上了这么一层社牛的外衣。

现在,你大概有感觉,为什么我们觉得I人变多了。或者说,测试结果表现为I的人,越来越多了。

因为大家的行为,已经在潜移默化之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无效社交说“不”,敢于承认自己的内向。

为什么会这样?报告里有个解释。

他们说,这几年,我们已经进入了“低迎合社会”。

什么叫低迎合社会?

我给你描述几个现象,你看看自己身边有没有。

职场上,专业能力越来越重要了。

之前在职场,八面玲珑比专业能力重要。领导过生日记得送礼,应酬挡酒更是基本功。不会来事的人,就是受气包老黄牛,有能力也难出头。

这是因为,资源分配权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所以,想办成什么事,就看谁更能讨人欢心。

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资源分配更多以市场优胜略汰说话。工作的流动性,也越来越高。根据报告,95后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只有7个月。各种工具,包括日新月异的AI,也消灭了大量的职场沟通需求。

知识和技能,成了最能给公司带来效益的要素之一。

以前,串门是家常便饭。做顿好菜要给邻居尝尝,就连遛弯都要花半小时打招呼。

不合群?就等着被孤立吧。

现在呢?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

外卖解决了吃饭问题,导航解决了问路问题,网购解决了采购问题,APP解决了服务问题。遇到困难不用麻烦别人,动动手指就行。

想要陪伴,有一堆选择。养宠物,看直播,打游戏,短视频...而这些,都不需要你去迎合任何人。

在这个新时代,或许,你不用陪领导喝酒也能升职。或许,你不用参加无聊的饭局也能做成生意。或许,不用强迫自己社交也能过得很好。

所以,当我们说“我是I人”时,其实不一定是真的变得更内向了。而是:我们终于有了不用迎合的自由。

这,就是低迎合社会。低迎合社会,就是一个不需要过度迎合他人也能过得很好的社会。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20年前,那个做接受培训的下午。

那时的我,看着测试结果上的“E”,感觉复杂,又有点无奈。一个内心深处内向的社恐,怎么就被一点点,打磨成了社牛呢?

这些年,我遇见过太多像当年的我一样的人。

他们在热闹的饭局上微笑,在公司年会上致辞,在重要场合侃侃而谈。可没人知道,这些“外向”的表象下,藏着多少个不敢社交的踌躇,藏着多少次咬牙坚持。

你们都是好样的。因为,勇气不是天生就无所畏惧,而是即便害怕也会去做该做的事。

但现在,时代给了我们一个更好的选择。

在低迎合时代,我们终于可以开始诚实地面对自己。能为团队创造价值的员工,开始不需要在酒桌上刷存在感。越来越多的工作,内向的人去做,成绩反而更好。

这就是时代,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1. MBTI 16 personalities: Which types make the best entrepreneurs and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m?

https://nethunt.com/blog/mbti-personalities/

观点/ 刘润主笔/ 景九/ 二蔓版面/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519原创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