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开国上将叶飞病逝于北京,享年85岁,他这一生最遗憾的便是金门战役。



当初,登岛的9000余名解放军战士,血战两昼夜后弹尽粮绝,几乎全军覆灭(一部分牺牲,一部分被俘),成为我军在解放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战事失利。

那么,当年的金门战役究竟有多惨烈?一路势如破竹的解放军,为何在金门岛上遭遇重挫?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军,为何能在金门岛上爆发惊人的战斗力?战功赫赫的叶飞将军,又为何会在小小的金门岛“兵败麦城”!

今天,我翻阅了各方史料,和大家一起来回顾不堪回首的“金门战役”。



先说一下金门,它是福建西南海域的一座岛屿,距离福建沿海仅5.5海里,扼制厦港咽喉,东望台湾,西对厦门,自宋元开垦以来,极具战略意义。

1949年,随着解放军在辽沈、平津、淮海、渡江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可以说全军一片气盛。

当时,百万国民党军或败或降,残存的国民党军龟缩在西南和沿海地区,虽然还有百万之众,但是士气一片低沉,彻底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安全起见,蒋氏将大量金银财宝运往台湾,随之附带的就是数十万精锐部队,这是蒋氏的最好底牌,他就是要靠手里的部队,利用台湾海峡和大陆解放军对峙,甚至妄图有朝一日反攻大陆!

对于解放军而言,想要顺利解放台湾,金门岛便是一个最为理想的跳板。

在1949年6月前,金门岛还没有修筑工事,而随着国民党军在福建一线惨败,导致国民党军不得已向金门紧急调兵,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金门全岛防御。



金门岛上,除开修筑永久和半永久要塞工事外,国民党军还在北岸登陆地段,加固了野战阵地,并设置大量木桩、铁丝网等反登陆障,有效扼制解放军登陆力量!

为加强金门岛的防御,蒋氏抽调了第22兵团李良荣部,青年军第201师,以及12兵团一部共同防守,守岛总兵力达两万人(后期增援至4万人),而且还有舰艇、飞机、坦克重炮的随时支援。

反观我方,负责进攻金门岛的是解放军第10兵团一部,第一个攻击梯队集结有3个多团兵力,共9086名解放军将士,征集300多艘渔船渡海登陆。



没错,当时负责进攻金门岛的解放军,根本抽调不出铁甲战舰,清一色的木头帆船,架着迫击炮机枪,面对着金门岛的立体防御阵线,这一去可以说是凶多吉少。

同时,在解放军正式渡海前,登陆训练仓促,登陆船只不足,备用船只更加不足。

当时,初期是第一梯队三个团,但船无法装满,每个团差不多都有200余人没上船,而且登陆后,第一梯队的船只要返航装载第二梯队的。

但是,第一梯队登陆后,因无人随船指挥返航,登陆后又逢落潮而搁浅,遭到国民党空海军轰炸扫射,全部损失。



随后,第二梯队只能临时紧急征调了能转4个连的船,最终第二梯队登陆成功的仅10个排,增援兵力不过一千人,这就连添油战术都算不上了。

还有一点,第10兵团的兵力抽调也有问题。登陆的三个团,并没有隶属关系,是从三个师各抽调了一个团,这可是兵家大忌,很容易造成无法形成统一指挥局面。

同时,这可是跨海登陆,后继无援,属于绝境战斗,再加上通讯不畅,三个团内部都难以恢复建制,更难以形成三个团的统一指挥,战场指挥直接影响战局。



金门战役打响初期,胡琏兵团两个军以及所属的装甲战车很快增援金门,按照前文所说,岛上守军合计达4万余人,而我军对此情报滞后,根本不知情,这也导致登陆船只准备不足,更别提反装甲重火力了。

金门岛,一片平坦的滩头阵地,四面无遮挡,几乎没有重武器,还要面对装甲火力,而且当时解放军海军薄弱,根本不能提供海上火力支援。



但是,即便是在这种不利情况下,我们还是打出了1比1的战损比,战斗教训确实很大,但是革命先烈的战斗力确实不低。

后来,我军吸取了金门岛的战役失利经验,摧毁了薛岳的立体伯陵防线,成功解放了海南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