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法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天才人物,如短命却才华横溢的王宠,他在草书和小楷领域都有着开创性的贡献。然而,在现代社会,毛笔已不再是日常用品,书法天才的出现也变得难以预测。尽管如此,仍有许多人坚信自己在书法方面拥有天赋,尤其是公众人物和才艺明星,他们偶尔拿起毛笔挥毫泼墨,便自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象征。
其中,原央视主持人朱军便是一位典型的书法爱好者。与众多明星不同的是,朱军曾拜师于当代书画大师范曾门下,成为其入门弟子。范曾,作为书画界的重量级人物,尽管存在争议,但其在文艺界的地位仍然极高。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自古以来便特别注重笔法的传授。从蔡邕开始,书法的核心笔法一直在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智永、虞世南、欧阳询等书法大家之间代代传承。然而,到了唐朝,笔法的精髓已经广泛传播,书法自此便没有了什么“秘密”。
对于朱军拜学范曾这件事,大众普遍认为他的书法造诣将大有长进。毕竟,朱军本身便具备较好的艺术功底,情商、智商均在线。然而,当我们看到朱军的书法作品时,却不禁心生遗憾。
朱军与范曾在一起
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举办的一场书画展览上,朱军以一件行书条幅参展。在众多公众场合、书画展和笔会上,朱军也时常应邀现场创作。然而,尽管朱军是名人,拥有众多展示书法才艺的机会,但他的书法作品却并未给人带来太多惊喜。
朱军的书法,虽然不能说是恶俗的江湖派,写得还算端正,但在用笔上明显不得法。起笔收笔动作交代不清晰,点画平铺直叙,线条臃肿柔弱、虚滑无力。在结体方面,也处理得十分俗气,仿佛就是拿着毛笔在写硬笔字。而书法与硬笔字之间最大的差别,正是在于墨韵和韵味。这种韵味来自于书法的用笔、书写的节奏、线条的质量以及点画大小、长短、方圆的矛盾对比。然而,在朱军的书法中,这种韵味却十分寡淡。
那么,为什么朱军在拜师范曾后,书法一直没有太大进步呢?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猜测:
一、朱军作为名人,可能难以像普通人那样接受基础训练,范曾老师也只能针对他的创作作品稍加指点。同时,朱军可能也难以保持空杯心态,扎实临帖。
二、范曾老师虽然名气大,但其书法也存在不少毛病,且他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些问题。一个对自己认知不足的老师,很难教出优秀的学生。
三、或许范曾老师并没有真正系统地教授朱军书法技巧,比如让他踏实临帖等。这导致朱军的书法风格与其老师大相径庭,却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当然,作为名人,朱军在闲暇时间以传统文化修身养性、消遣时光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只是希望他能更加珍视自己的付出,不要在书法这条路上只留下一手“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