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位高级将领,是一位演讲天才,经历非常传奇,可惜天妒英才,23岁牺牲,他便是卢德铭。
卢德铭于1905年6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双石乡狮子湾,他的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家庭比较富裕,因此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中学期间他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学习并接受共产主义,并坚定地认为:要打倒列强,铲除军阀,只有靠枪杆子的实力才行。作为一个18岁左右的青年,能够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足以说明他对时局有着深刻的分析和理解,这是非常难得的。
中学毕业后,他决定要从军拿起枪杆子。1924年机会来了,卢德铭从报上看到了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他大喜过望立即返乡向父亲卢安炳提出要去报考黄埔军校。但是其父亲反对他考黄埔军校,因为他希望卢德铭走仕途或商道来光宗耀祖,但是卢德铭下定决心的事他父亲也改变不了,最后只得同意其走从军这条路。
然而从四川到广州路途遥远,当他急忙忙赶到广州时已错过了考试日期,但是卢德铭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多方打听之下,他得知国民党中央党部总理办公室有一个秘书是四川人,名叫李筱亭,专管联俄电文。
卢德铭找到了李筱亭,声泪俱下讲述了自己的遭遇,表达了自己非常想上黄埔军校的愿望,李筱亭深受感到,异地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李筱亭为人正派,非常有责任感,看卢德铭又是老乡,便决心帮他。
李筱亭是老同盟会的会员,一直追随孙中山,和孙中山非常熟悉,于是便写了一封推荐信给卢德铭,让他去见孙中山。
孙中山看到李筱亭写给他的举荐信,心中已有主见,见卢德铭长得非常精明,心里也非常喜欢,但还是要现场试一下他的文化水平,便出了一道考题:当今国民革命之首要任务。
卢德铭稍加思考即提笔应试,孙中山阅后感觉文章激情飞扬,有理有据,忠胆毕露,非常满意,当即决定破格批准其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队。
卢德铭非常珍惜这来之易的学习机会,无论文化课,还是军事课,他都样样争当前列,而且卢德铭嗓音好、口才好,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被人称为演讲天才。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大佬级人物廖仲恺不幸遇刺身亡,黄埔军校决定举行追悼大会并组织军校学员演讲,卢德铭代表学生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卢德铭确实有演讲天赋,讲到激动处他声泪俱下,感染力非常强,听众们深受感染。
因为一付好口才,孙中山来校视察时,蒋介石还特意介绍了卢德铭的出色表现。孙中山满意地夸奖道:“全校学生要以卢德铭为楷模。” 卢德铭一时成为黄埔军校的名人。
作为军人不仅需要好口才,更需要有军事指挥能力,在参加战斗中,卢德铭展现了他的军事天分,1925年初是军校学员,1925年底便升任团参谋长,由此可见卢德铭的军事指挥能力非比一般。
1927年6月,卢德铭受中国共产党委派,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在武昌成立的警卫团团长。当时正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湖南大批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杀害,为保存力量,上级党组织决定把在湖南工作的一批领导骨干保护起来,党组织将这些人转移到武汉。卢德铭利用职务便利,将宛希先、何挺颖、何长工等人安排在警卫团在关键岗位,这样既保存了革命力量,又可以将这支队伍控制在党的手中。这批人后来成为井冈山红军的骨干指挥员。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人发动了南昌起义。党中央让卢德铭率领警卫团2000官兵东下响应南昌起义,然而当部队抵达奉新县时,得知南昌起义的部队已经南下,而且与南昌起义部队已无法联系上,于是卢德铭决定改原定变计划,将部队带到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修水休整待命,并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 。
然而秋收起义很快遭到了失败,毛泽东力排众议决定进军井冈山并建立根据地,然而遭到了众人的强烈反对,在关键时刻,卢德铭毫不犹豫地支持毛泽东的决定,并担任行军途中的后卫任务。但由于对地当地地形不熟,又没有获得可靠的情报,当后卫部队行进在离芦溪15华里的山口岩时,遭到优势敌军的夹击围攻。
为掩护部队前进,卢德铭挺身而出,从前队折回,他带领一个连抢占高地以便阻击敌军,但在此过程中不幸发生了,他被一颗子弹击中右胸,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3岁。
得知卢德铭英勇牺牲,毛泽东非常痛惜,不禁叹道:“还我卢德铭!给我3个师也不换。” 由此可见卢德铭在毛泽东心中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