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訾谦
在湖南省常德市柳叶湖龙翔低空飞行营地,游客在拍摄一台固定翼飞机起飞过程。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摄
打个“飞的”跨城出行、乘坐直升机空中观光、无人机配送年货……如今,低空经济正以多样的姿态融入人们的生活。自2024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低空经济”这个新“风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概念验证”向“价值创造”迈进。
应用场景不断扩展
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今年春运期间,除了自驾、高铁、飞机出行外,直升机成为一小部分旅客过年返乡的尝鲜选择。1月23日,居住在上海的王先生和他6岁的女儿便选择乘坐直升机,回江苏宜兴老家过年。
“从上海回宜兴,自驾的话路程要3到4个小时,而直升机的航程仅需55分钟。”王先生告诉记者,他是一家通航公司的负责人,由于没有抢到合适时间的高铁票,春节期间便决定乘坐直升机回去过年。
王先生的选择并非个例,在今年春运中,低空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不少公司推出多条城际低空快线,这些航班的价格普遍在两三千元左右,飞行时长则在半小时左右。以广东湛江到海南海口的航线为例,打“飞的”跨越琼州海峡只需35分钟。
此外,低空旅游也在这个春节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海南三亚,游客们乘坐着直升机或小型飞机,在空中俯瞰碧海蓝天,体验了一把别样的海岛风情。而在北京,长城脚下的低空飞行体验项目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尝鲜,让人们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感受低空经济的独特魅力。
如今,随着业态的不断创新,低空经济已在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交通出行外,物流配送、医疗救援、农业生产等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让低空经济从技术路线到商业模式都踏出坚实的脚印。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加14.3%,达到1.05万家,企业存量达到7.6万家。根据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8591.7亿元,这片千米之下的领域正释放出无限潜力。
核心技术频繁上“新”
低空经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近年来,我国在低空飞行器研发、电池技术、飞控系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去年年底,中国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向峰飞航空颁发了V2000CG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的生产许可证,这也是全球首张2吨级eVTOL生产许可证。据悉,V2000CG最大起飞重量2吨,纯电动力,无人驾驶,运载能力等同小型直升机,主要用于低空物流、紧急物资运输和应急救援,客户包括大型物流公司、通航物流服务运营商、应急救援服务提供商和政府部门等。
在低空经济领域十分重要的电池技术方面,今年新春伊始,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石墨烯航空电池研制中试生产线也已正式开工。据工作人员介绍,相比传统电池,石墨烯航空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了50%以上,大大延长了低空飞行器的续航时间。这一技术的突破,为低空经济的长距离、安全稳定飞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在飞控系统、高精度传感器、碳纤维复合材料等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不仅提升了低空飞行器的性能和安全性,更为低空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具有辐射面广、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相关行业要强化低空经济核心技术攻关,带动技术突破和应用迭代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进一步探索多样化、可持续的低空经济价值释放路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政策仿真实验室副主任张晓兰说。
发展瓶颈仍需突破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和交通运输方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作为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仍面临低空空域的开放程度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运营成本高昂等问题的挑战,低空飞行的安全监管和风险评估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底线、红线,民航局将推动有关方面依托新技术创新整合飞行服务保障体系,为低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民航局副局长胡振江指出,低空经济行业要借助新技术在精准性、预见性、协同性等方面的优势,增强安全运行态势的预判能力,加强航空器全生命周期的监测、控制与管理,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将航空安全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量级。
此外,低空空域是发展低空经济和通航产业的基础,空域改革是当前低空经济“乘势而飞”的核心关键,提高空域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李晓津认为,相关部门应加快低空空域的开放步伐,简化审批流程,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同时,还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则强调,低空经济是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化、互联网等产业与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应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低空飞行器、电池技术、飞控系统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同时还应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提升低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高远洋说。
(本报记者 訾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