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备耕忙,不负好时光。前几天,“雨水”节气已过,想必乡村农民现在已经开始这一年早稻的耕作。作为农业大国,在我国古代,也许是出于对农民的歌颂或者是古人对往生之后的愿望,在目前广东的各大博物馆中,都藏有不少汉晋两代以农耕为题材的陶塑模型,被称为陶水田,广州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部主任宋平接受新快报收藏周刊采访时表示,陶水田的出土以及陶屋中的舂米俑、陶仓、陶牛模型等,可以证明广东地区是水稻种植比较成熟的区域。


■陶水田西晋1994年黄埔区大沙镇姬堂彭山M3出土

广东汉晋水田模型的出现

是岭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的标志

记者在广东省博物馆的展厅里,看到了一件汉代泥质红陶的“陶水田附船”的模型。井字形的水田被划分为六方,五方田面刻水波纹,一方田面为点纹,每方有一陶俑在劳动。其中还有一陶俑坐在田埂上。右上角陶俑戴斗笠,双手作手扶姿势;右下角陶俑执镰做收割状;坐在田埂上的陶俑似乎在磨镰刀;在他正前方的那方俑则做扶犁状,田面还有一犁头冒出,生动有趣;左上陶俑站立,似乎在清点插过的秧苗;左下方的陶俑则直接坐在田里,看起来像在捆绑稻草。


■东汉陶水田附船模型广东佛山涧石大松岗出土

陶水田附船模型全面展示了汉代岭南稻作情形:水田周围河网密布,小船是主要的运输工具;插秧与收割同时进行,表明此时珠江三角洲的水稻已经实行一年两熟制,反映出广东汉代农耕技术的发展进步。如此的耕作场景,在今天也十分熟识。


陶牛汉佛山大松岗出土

学者程仁发认为,这件文物揭示了两个关键的现象:一是这个属于方正的耕地,即良田,也就是井田制的那部分优质耕地;二是农耕生产集约化,这是庄园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私有土地制产生后,有的农民难堪生活重负而被迫出卖田地,富者买受兼并,所谓大地主,即由此而生。


■东汉陶田番禺博物馆

广州番禺龟岗M16也出土了方形汉代“陶水田”,现藏番禺博物馆,四周及中间有高起的“田”字形埂。田中有7个戴笠俑,或低头,或弯腰,表现出插秧的劳作场面。

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向安强在与张巨保联合署名的论文中表示,汉代是中国传统农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历史时期,广东出土的水田模型为研究汉晋时期广东地区农业生产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从出土的文物表明,广东农业生产在汉晋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珠江三角洲一带已经脱离了“火耕水耨”的形态而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达到先进水平,为岭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广东汉晋水田模型的出现就是岭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的标志,也是我国各地区生产经验互相传播交流的结果。

类似的陶水田,在广州博物馆也藏有一件,宋平认为,陶水田作为一种陪葬的明器,是汉代人“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体现。人们把陶水田、陶作坊、陶仓、陶猪羊圈这类生产类模型明器放在墓中,是希望逝去的亲人同样可以得到丰富的物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让后人可以窥见当时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

陶水田明器随葬

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

除了汉代,两晋时期的陶水田也多有发现。南汉二陵博物馆就藏有西晋“陶水田”,这是1994年黄埔区大沙镇姬堂彭山M3出土,水田被一纵一横的“十字形”田埂分为四块。其中的三块水田上都各有一头站立的水牛形象。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传统的牛犁田的方式,因为上面并没有犁,那么,很可能则是另一种在南方历史悠久的传统耕作方式——水牛踏耕,即耨田。让水牛把水田踩得软韧均匀,种下去的水稻收成才会更好。


■北亭村大岗山M10出土陶牛南汉二陵博物馆



肇庆市博物馆也藏有一件东晋陶水田耕作模型。该“水田”长方形底作平台,内以十字凸起表示四块水田,十字交叉处置一釜,有盖,双耳,当系表现田间设食。三个侧边沿有漏斗形器,表示两块田之间可通水或排水。每块田中置一人牛。稻作文化始于南方,陶明器随葬则是中原风俗,该文物不仅充分体现了秦汉以后,南北文化的交融。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岭南地区水稻生产有长足的发展。

早在汉代就有了牛耕方式

古代耕田,牛的角色十分重要,上面提到的水牛踏耕就是其中典型例子,有趣的是,在目前的出土文物中,还有各种陶牛棚、陶牲畜房的出土。也让我们可以一窥古代养牛的方式。


■陶牲畜房西晋1994年黄埔区大沙镇姬堂彭山M2出土

1994年,在黄埔区大沙镇姬堂彭山M2,出土了一件西晋陶牲畜房,平面呈长方形,房内间隔成三室,左室为劳作场地,有一人舂米,二人在槽前持杵,槽内似有两条鱼,一人持簸箕,两鸭似在旁寻找筛落的谷物。右前室有三只大羊,近门前横立一小羊。右后室有三牛,门前立一人,往槽内倾倒食物。屋顶可拆卸。

现藏广东省博物馆有一件东汉陶牛棚,呈四方半遮状,中间有柱,柱旁站一人俑,正在给牛喂食,器内较大两头牛俑应为一公一母,带着一大两小的幼牛俑绕着柱与人俑转圈,场景十分有生活味。


广州动物园M4出土陶牛

此外,还有各类陶牛的出土,宋平表示,陶水田的出土以及陶屋中的舂米俑、陶仓、陶牛模型等,可以证明广东地区是水稻种植比较成熟的区域,早在汉代就有了牛耕方式、堆肥沤肥等提高土地肥力的方法,并有较高的产量,可以贮存。

采写: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