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帮

早期生涯与政治萌芽

姚文元于 1931 年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文人家庭,父亲姚蓬子是上海文坛的知名文学家,曾与鲁迅、郁达夫、老舍、茅盾等文学大家有过合作 。

在 193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从事秘密工作被叛徒出卖,被国民党中统特务抓捕,在狱中选择向中统投降,放弃革命。

在家庭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姚文元自幼饱读诗书,展现出了在文字方面的天赋。他对文学的热爱近乎痴迷,常常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姚文元在学生时代便崭露头角,其文章观点独特、言辞犀利,在校园中就已小有名气。这一时期的他,积累了扎实的文学功底,为日后的文字生涯奠定了基础。

大学毕业后,姚文元投身文化工作,先后在中国作家协会、《解放日报》社和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任职。在工作中,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撰写的文章风格大胆,极具激情与煽动性,逐渐在文化领域崭露头角。

1957 年,他发表了批判文章《分清是非,划清界限》,这篇文章让他获得了众多领导的关注,甚至毛主席都亲自接见了他。这次经历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让他开始逐渐走进权力的中心,为他之后在政治舞台上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姚文元

初涉政治舞台:与张春桥的交集

1955 年,对于姚文元来说是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批判胡风的浪潮。

胡风是我国著名的文艺人士,在建国前就广泛参与 “左联” 的文艺创作,建国后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 ,是文艺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姚文元的父亲姚蓬子与胡风早年关系不错,姚文元年幼时也因对文学的热爱,不自觉地崇拜胡风,甚至曾想拜胡风为师,只是未被同意。

但在批判胡风的浪潮中,姚文元凭借自己对胡风作品的熟悉,撰写了多篇批判文章。

其中,发表在《文汇报》上的《分清是非,划清界线》引起了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张春桥的高度重视。

张春桥当时正急于在批判胡风时物色一位 “笔杆子” 过硬的人,姚文元的出现让他眼前一亮。姚文元的文章观点鲜明、言辞犀利,且极具煽动性,不仅带动了上海整个宣传部门批判胡风的浪潮,使得上海成为批判胡风的典型,张春桥也因此得到上级表扬。


胡风

从此,张春桥开始对姚文元多加提携,不断给他 “出点子”,指导他如何批判胡风。在张春桥的支持下,姚文元的批判文章一篇接一篇地发表,在文坛上逐渐崭露头角。

这次与张春桥的交集,成为了姚文元政治生涯的重要开端。之后,姚文元被调到张春桥主管的《解放日报》,担任编委。在张春桥的影响下,姚文元逐渐从一个单纯的文化工作者,开始涉足政治领域,为他日后成为 “四人帮” 成员埋下了伏笔。

关键一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965 年初,中国的政治局势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江青与张春桥在上海秘密策划,决定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北京市副市长、明史专家吴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姚文元的身上。

在江青和张春桥的授意下,姚文元开始了长达数月的秘密写作。整个过程高度保密,除了他们三人,几乎无人知晓。姚文元深知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文艺评论,更是一颗投向政治舞台的重磅炸弹。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海瑞罢官》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从中找到批判的切入点。

经过反复修改,九易其稿,1965 年 11 月 10 日,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终于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文章一经发表,便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


姚文元在文章中捕风捉影地把《海瑞罢官》中所写到的 “退田”“平冤狱” 同 1961 年的 “单干风”“翻案风” 联系起来,说这是当时 “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焦点”,武断地认为《海瑞罢官》是一株毒草 。

这篇文章的发表,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由于文章点名批判吴晗,而吴晗在当时的学术界和政治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不同观点的人们纷纷加入到这场讨论中,一时间,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场讨论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政治批判运动。

毛主席支持了对《海瑞罢官》的批判,这就使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带上了严重的政治色彩,成为 “文化大革命” 的导火线。而姚文元,也因为这篇文章,成为了政治舞台上的焦点人物。

他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报刊上,他的观点,也被一些人奉为圭臬。这篇文章成为了他走向中央权力核心的重要跳板,为他日后成为 “四人帮” 成员,进一步参与政治阴谋奠定了基础。


“文革” 风云:成为中央文革小组成员

1966 年,“文化大革命” 的风暴席卷而来,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 月 28 日,中共中央发出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通知,姚文元凭借着之前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中的 “出色表现”,被任命为中央文革小组成员 。

这个小组最初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之下,后来在文革推进过程中,逐渐成为权力极大的机构,实际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领导,成为了 “文革” 的实际指挥机构。

成为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是姚文元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由此进入了中国政治舞台的核心圈层,开始在更大的政治舞台上兴风作浪。

他积极参与到 “文革” 的各项活动中,与江青、张春桥等人紧密勾结,成为了 “四人帮” 的重要成员。他们打着 “革命” 的旗号,四处煽动群众,制造混乱,企图搞乱全国,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1967 年初,姚文元伙同张春桥、王洪文在上海制造了震惊全国的 “一月风暴”。他们先是策划夺取了上海《文汇报》和《解放日报》的大权,随后又组织召开了 “打倒市委大会”,批斗了上海市委、市府的众多领导人,使得上海市委、市府的所有机构被迫停止办公,权力完全落入他们手中。


这一系列行动被毛主席高度赞扬,认为是 “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这是一场大革命”,并号召全国学习上海 “造反派” 的经验。在毛主席的支持下,“一月风暴” 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连锁反应,各地纷纷效仿,掀起了一股夺权的狂潮,使得全国陷入了更加严重的混乱和动荡之中 。

在 “文革” 期间,姚文元充分发挥自己的 “笔杆子” 作用,通过撰写文章、发表言论等方式,为 “四人帮” 的反革命活动摇旗呐喊。他的文章充满了煽动性和攻击性,常常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对许多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进行无端的批判和诬陷,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他的这些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文化界的正常秩序,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批判 “二月逆流” 时,姚文元积极参与其中,对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进行污蔑和攻击,试图削弱他们在党内和军内的影响力。他的文章和言论,成为了 “四人帮” 打击异己、迫害忠良的重要工具。


结党营私:“四人帮” 的形成

1973 年 8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继承了九大的 “左” 倾错误,王洪文当选为党中央副主席 ,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开始紧密勾结,逐渐形成了臭名昭著的 “四人帮”,其反革命集团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974 年,在 “四人帮” 的操纵下,全国开展了 “批林批孔” 运动。他们打着批判林彪、孔子的幌子,实际上把攻击的矛头对准了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

姚文元积极参与其中,利用自己掌控的舆论阵地,组织写作班子撰写大量文章,含沙射影地攻击周恩来。他们批所谓 “现代的儒”“党内的大儒”,将周恩来 1972 年以来进行的调整工作污蔑为 “复辟倒退”“右倾回潮” ,妄图重新打倒一大批党政军领导骨干,以便他们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

毛主席最初提出 “批林批孔”,目的是为防止所谓 “复辟倒退”,防止否定 “文化大革命”,但他很快察觉了江青一伙借机进行夺权活动的企图 。

1974 年 7 月 17 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指着江青等人,向在场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们发出警告:

“她算上海帮呢!你们要注意呢,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呢 。”

这是第一次提出 “四人帮” 的问题。然而,“四人帮” 并未就此收敛,在中央筹备四届全国人大期间,他们变本加厉地大搞帮派活动,妄图组阁。


毛主席针对江青等人的阴谋活动,再次警告来长沙 “告状” 的王洪文:

“江青有野心”,“‘四人帮’不要搞了”,“不要搞宗派,搞宗派要摔跤的 。”

尽管毛主席多次批评 “四人帮”,但他们依然阳奉阴违,继续在政治舞台上兴风作浪。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压异己,迫害干部群众,在全国范围内制造混乱,严重破坏了党和国家的正常秩序,使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 。

妄图篡权与最终覆灭

1976 年 9 月 9 日,毛主席逝世,中国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而 “四人帮” 却认为这是他们篡夺最高权力的绝佳时机,开始了更加疯狂的行动。江青四处活动,企图掌控毛主席的文件和资料,以此来获取政治资本;

王洪文撇开中央办公厅值班室,在中南海另设值班室,妄图切断党中央与各地的联系,由他们来指挥全国 ;

姚文元则利用手中的舆论工具,炮制各种文章,为 “四人帮” 的夺权制造舆论氛围 。他们还操纵一些人给江青写 “效忠信”“劝进信”,甚至公然提出要江青 “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 。

然而,“四人帮” 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不满和抵制,也让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深感忧虑。


他们深知,“四人帮” 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党和国家的安全,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予以解决 。经过慎重考虑和反复商量,并征得中央政治局多数同志的同意,他们决定对 “四人帮” 采取隔离审查措施 。

1976 年 10 月 6 日晚,行动开始。华国锋、叶剑英在中南海怀仁堂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通知姚文元列席。当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先后到达会议室时,分别被宣布实行隔离审查;

同时,派人到中南海江青的住所宣布执行同样的决定 。

作恶多端的 “四人帮” 被一举粉碎,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以正义的胜利告终。

消息传出,举国欢腾。长达十年的 “文化大革命” 终于结束,中国迎来了新的曙光。“四人帮” 的覆灭,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挽救了社会主义事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党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姚文元作为 “四人帮” 的重要成员,在 “文革” 期间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他利用自己的 “笔杆子”,制造舆论混乱,迫害大批干部群众,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


1981 年,他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认定为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犯有 “组织反革命集团罪”“阴谋颠覆政府罪”“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诬告陷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20 年,剥夺政治权利 5 年 。

1996 年 10 月,姚文元刑满释放,2005 年 12 月 23 日,因患糖尿病病亡 。

他的一生,从一个文学青年走向政治野心家,最终身败名裂,成为了历史的反面教材,其行为和结局也时刻警示着后人,权力应为民所用,任何妄图破坏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都将遭到历史的审判 。

推荐《红墙大事》

这本书以细腻的笔触、详实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共和国历史上那些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它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段波澜壮阔岁月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风云变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激情与拼搏,也能体会到历史的曲折与艰辛。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将我们带回到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

如果你热爱历史,渴望了解共和国的发展历程,那么《红墙大事》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强烈推荐给大家,一起在书中感悟历史的厚重与魅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