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加深,都需要养老保险政策更加与时俱进。近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安徽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提质增效的意见》,推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更广群体、保障更加充分、服务更加便捷。
这一政策,是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既回应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需求,也为实现“人才兴皖”战略、保障劳动者权益提供了制度支撑,是安徽省在社会保障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
推动“全覆盖”
目前,安徽省企业养老保险在参保人数、结构和服务水平等方面与先进省份还有一定差距。此次发布的《意见》提出引导用人单位和群众依法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推动法定人群全覆盖,并在参保人数方面提出目标和举措。
全省将实现参保人数持续增长,参保结构更加优化。到2030年底前,全省实际缴费人数占应参保人数的比率力争达到90%;全省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比率力争达到50%。
当前,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群体是重要保障对象。这部分群体数量日益庞大,此次参保政策对他们进行了放宽。
地域限制被打破。放开企业养老保险参保户籍限制,允许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自主选择参保地。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以灵活就业身份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同时,支持参保人员在缴费基数上下限范围内,按需多次调整缴费基数档次,并且探索养老保险关系自动转接及多渠道筹资。
除了灵活就业人群,困难群体也获得政策倾斜。为减轻其缴费负担,失业保险可以与企业养老保险衔接。
也就是说,在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期间,针对领取失业保险金并且距法定退休不足1年的大龄失业人员,安徽省推出了参保补贴政策,由失业保险基金按规定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减轻个人负担。
在困难群体保费筹资方面,安徽省还将探索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参与的帮扶政策,探索建立平台企业采取按单或按次等方式对劳动者适当给予养老保险缴费补助机制。
此外,为了扩大民营企业人员与个体工商户参保规模,安徽省将实施开发区企业参保专项行动,引导“生存型”“成长型”个体工商户纳入企业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企业与职工利益共同体。
优化“三支柱”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分为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各类商业养老金融业务。
这三大支柱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此次《意见》提出不断健全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到2030年底前,全省企业年金参加人数占企业养老保险的比率力争达到10%;个人养老金开户数占职工养老保险的比率力争达到40%。
可以看到,在健全“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安徽省继续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并全面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
企业年金“低门槛”覆盖方面,安徽省扩大“第二支柱”覆盖面,鼓励重点行业、新兴产业用人单位低门槛参加、低覆盖比例和低缴费标准起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施“人才企业年金专项计划”,吸引并留住高层次人才,助力“人才兴皖”工程。
作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是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国家政策支持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去年人社部等五部门发布通知,自2024年12月15日起,将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广至全国。
个人养老金可以让老百姓退休后,在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再多一份收入,更好地保障老年生活,同时帮助个人理性规划养老资金。参与个人养老金缴费、投资的人群,还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对此,《意见》提出,全面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有条件的群众积极参加个人养老金,满足广大群众的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
借力“数字化”
《意见》提出,到2030年底前,全省实现城区“三公里”、农村“五公里”、网上“零距离”的暖心社保服务目标。
为优化管理服务,安徽将准确掌握参保情况,大力提升服务能力和实施经办数字化转型。
首先体现在服务能力的提升,安徽省将发挥商业银行、商业保险机构等网点作用,延伸养老保险公共服务,实现“就近办”“一次办”。深化社会保障卡在养老保险服务中的身份凭证、缴费和待遇领取应用。推进更多养老保险服务事项“全省一单”,实现服务“一网通办”“自助通办”“跨省通办”,让群众和企业可感可及。
其次,数字化转型方面,五级平台将覆盖城乡。深化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社保服务平台等应用。同时,推进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无感认证”改革。
此外,各地各部门的大数据平台信息将实现共享。安徽省将完善全省集中数据资源库,扩大参保覆盖面,治理重复参保问题。并且让“数据找人”,聚焦出行、外卖、配送、货运等新就业形态人员,精准识别“漏保”“脱保”“断保”群体。
此次《意见》出台,安徽省在社会保障领域迈出关键一步。通过制度创新、服务优化和精准施策,将有效扩大保障覆盖面,为不同就业形态的劳动者织密“养老安全网”。
未来,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地,安徽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将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