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1876年立宪运动
土耳其曾以奥斯曼帝国在15、16世纪称雄世界,版图扩及欧、亚、非三大洲,但从16世纪末开始走向衰落。由于西方列强的掠夺,到19世纪中后期,土耳其逐渐沦为英、法等国的半殖民地。
1.土耳其沦为英法殖民地
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土耳其属于英法集团,属胜利者一方。因此,战后土耳其表面上维持了帝国的完整和独立。实际上这并没有缓和土耳其帝国的危机。
英法为加强对土耳其的掠夺,在1856年就迫使土耳其苏丹再次颁布敕令,并以此作为参加巴黎和会的条件。这个敕令完全是按照英法的意图起草的。敕令的重要内容是允许外国人购买土地,在土耳其占有不动产。敕令还提出,要设立银行、修筑铁路、开辟运河、发展商务,要尽量利用欧洲科学、技术和资本等等。这表明土耳其已全面向欧洲资本敞开了大门,并丧失了主权。
1856年创办的奥斯曼银行,分行遍及全国,垄断了土耳其贸易,并享有免税权和货币发行权。这家银行先由英国投资,后来法国资本也挤了进来。
结果,土耳其的外债直线上升。1854年负债7500万法郎;1870年增至25亿法郎;1875年53亿法郎。
外国资本家利用在土耳其修筑铁路的特权,修建了伊兹米尔-爱丁线,伊兹米尔-喀萨巴线和伊斯坦布尔-埃德尔奈线。这些铁路线主要是为外国商业和欧洲列强的战略目的服务的,它便于外国势力的入侵,同时,对土耳其方面来说,承租铁路的条件极还为苛刻。土耳其完全成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2.凯末尔和新奥斯曼党
在土耳其走向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土耳其的民族资本主义仍然有所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俗学校的建立,出现了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中最著名的是那米克.凯末尔。这批知识分子多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但对腐朽的苏丹专制政体日益不满。
1865年6月,凯末尔在伊斯坦布尔创立秘密组织——新奥斯曼党,成员大多是作家、新闻记者、商人、军官和学生。他们曾密谋在1866年强迫苏丹阿卜杜尔.阿西兹颁布宪法。但由于泄密,一部分新奥斯曼党人被捕,一部分逃往国外。凯末尔逃到国外后继续倡导立宪。
年政变和立宪运动
70年代的国际形势对土耳其极为不利。普法战争之后,"东方问题"又尖锐起来。土耳其成为俄、英、德、奥角逐的舞台,并面临着被重新瓜分的危机。在这种形势下,新奥斯曼党人重新活跃起来。他们于1876年初发表宣言,批评苏丹阿卜杜尔.阿西兹和首相马赫穆德.涅基姆的政策,指责他们是土耳其一切祸患的根源。5月22日,新奥斯曼党在伊斯坦布尔发动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反政府示威游行。在群众的压力下,苏丹不得不罢免首相涅基姆,重新组织政府,其成员包括新奥斯曼党领导人米德哈特。但群众斗争并未就此止息。5月30日,新奥斯曼党人又发动宫廷政变,废除了苏丹阿卜杜尔.阿西兹,由其弟阿卜杜尔.哈米德二世继承王位,并发表了立宪誓约,委任米德哈特为总理大臣。
米德哈特组织制定了1876年宪法,并于12月23日正式公布。宪法规定在土耳其建立两院制国会,帝国公民一律享有平等权利和宪法上规定的一切自由。但还规定苏丹有权干涉国会。伊斯兰教定为国教,土耳其语为国语。
这部宪法也称米德哈特宪法。该宪法并没有长久实施。1877年-1878年的俄土战争及土耳其的失败,给苏丹哈米德二世复辟提供了机会。他把战败归罪于宪法,在俄土战争初期就宣布解散国会,停止实施宪法,并将新奥斯曼党人米德哈特等逮捕流放,最后暗杀了米德哈特。凯末尔被放逐到帝国边远的地方。立宪运动宣告失败。
新奥斯曼党人的立宪运动是土耳其历史上第一次反对苏丹专制制度的斗争,对推动土耳其的社会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运动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和市民,主要依靠官吏、军官、知识分子和学生,是有极大局限性的。这一斗争也没有把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反对殖民主义结合起来,因而是不可能成功的。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