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高速公路上,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撕裂了三个家庭。2024年8月18日23时23分,广州市增城区花莞高速上演的连环追尾事故,让“哈啰顺风车非法营运致3死2伤”成为刺痛公众神经的关键词。
这场导致11月龄女婴杨某颖与两名成人当场丧生、司机抢救无效死亡的惨剧,不仅暴露了网约车行业的监管漏洞,更将“顺风车安全”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事故的导火索始于两辆货车的初次碰撞。陈某驾驶的反光标识不合格重型半挂车以低速行驶时,被黄某军驾驶的安全性能不达标且处于疲劳驾驶状态的厢式货车追尾,后者车身横跨三条车道形成“死亡路障”。
1分46秒后,何某华驾驶的粤ADK06**号轿车以“夺命速度”撞上障碍物——这个时间差短得来不及放置警示标志,却长得足以让五个鲜活生命走向不同结局。
令人唏嘘的是,涉事轿车当天刚完成跨省接单:从湖南永州接载蒋某娣母女三人,到清远阳山搭载第四名乘客,全程近500公里的行程中,司机何某华已处于“长时间长距离驾驶”状态,而四名乘客竟无一人系安全带。
调查报告直指三重“人祸”:黄某军“带病”货车与陈某问题车辆的“致命邂逅”,何某华突破人体极限的疲劳驾驶,以及最关键的——哈啰顺风车平台对营运车辆的“装睡式审核”。
涉事轿车使用广州市明令禁止的营运性质车辆注册顺风车业务,这种“披着合乘外衣的黑车”能顺利通过平台审核,暴露出注册机制存在“系统性漏洞”。
更讽刺的是,该车接单轨迹显示其长期从事跨城长途营运,平台却对“24小时驾驶超8小时”的接单模式视若无睹,这种对《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的公然漠视,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这场450.64万元直接经济损失背后的隐形代价更令人心惊:遇难者中既有尚在襁褓的婴儿,也有正值壮年的家庭支柱;幸存者邝某华与杨某先不仅要承受身体创伤,更要面对余生难以消散的心理阴影。
而事故暴露的行业乱象远不止于此——营运车辆租赁企业对驾驶员“放羊式管理”、运输企业车辆维护“走过场”、部分政府部门履职线索需移送纪检机关等连锁问题,勾勒出道路安全防线的千疮百孔。
面对血的教训,广州市应急管理局的雷霆手段值得关注:约谈涉事平台成都某网络科技公司时,不仅要求其建立“人车审核铁规”,更创新提出“数据治超”策略,通过平台接单数据分析锁定“长距离订单接单狂人”,对涉嫌非法营运者实施精准打击。
这些措施能否成为根治行业顽疾的“特效药”?公众正拭目以待。毕竟,当科技平台用算法追求接单效率时,是否也该为生命价值设置更高的权重系数?这场用三条人命换来的安全大考,需要整个行业交出更有温度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