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杨育才带领侦察员们快速跃进,在前面开路的赵顺合心里咯噔一下,他低声呼叫:“副排长,我踏着地雷了!”杨育才冒险爬向他。
杨育才知道有的地雷踏上去不响,可一抬脚就响。他向赵顺合喊到:“踩住别动,我这就来!”说着冒险向前爬去。
此前,1953年7月13日晚,志愿军6个军向25公里防御正面的守敌4个师展开突击,仅用一个小时,便一举突破敌前沿阵地。我军的强大炮火向敌纵深延伸时,从志愿军坑道内跃出一支侦察分队,领头的是一个一米八左右的大个子,高鼻梁,宽脑门,眼窝深陷,加上一身合体的美式军装,一副十足的“美军顾问”派头,后面紧随的赵顺合等12个人全是李承晚军队的装束,乍一看,很象是一支护送“美军顾问”的李承晚军小分队。
这个“美军顾问”是我志愿军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27岁的杨育才是陕西沔县人,他在1951年6月入朝参战后,多次深入到敌人阵地执行侦察任务,是个有勇有谋的英雄侦察员,他这次的任务是用奇袭的手段歼灭李承晚的“精锐师团”——“白虎团”。侦察班副班长赵顺合是河北任丘人,1947年参军。
这个“王牌部队”是由美军顾问亲自训练,亲自指挥的,它驻扎在金城西南一条叫做二青洞的沟里,此地山岭延绵起伏、地形复杂,敌人修筑的地堡、铁丝网、交通沟纵横交错,难攻易守。杨育才接受
这一艰巨的任务后,提审了敌伪军俘虏,并侦察了前进路上的敌情,决定挑选12名精明强干的侦察员,他们化装成李伪军向目的地穿插。
小分队踏进了敌人第一道防线380高地,杨育才带领大家踩着木桩,跳过被我军炮火炸得乱麻似的残留铁丝网,借着炮火的亮光排除障碍,敌人密集的子弹嗖嗖地从身边擦过,侦察员们一会儿匍匐,一会儿利用坑道猫腰快速跃进。突然在前面开路的副班长赵顺合踏上了地雷。
杨育才小心翼翼地刨开赵顺合脚下的泥土,发现是颗反坦克雷,他松了一口气。他知道反坦克雷上面的压力只要不超过180公斤就不会爆炸,他伏在地上,用麻利的动作卸下地雷的引信,刨出了这颗地雷。赵顺合脱险。
杨育才想,如果边排雷边前进,肯定会耽误预定的时间,有没有一条捷径可走呢?他侧耳谛听,突然听到附近有小溪潺潺的流水声,两眼一亮:敌人是不会在河水里埋雷的。他命令侦察员们摸进小溪,踩着泥泞的沟沿快速行进。
杨育才带着小分队上了敌人的公路,往后面一瞧,发现队尾多了一个南朝鲜士兵,杨育才冷静地附在人民军派出的联络员韩淡年耳边说了几句,韩淡年会意,溜到队伍后面,冷不防把那家伙的枪夺了过来,旁边两个侦察员一拥而上,解除了他的武装。
杨育才对这个伪军进行了审讯,他老老实实地交待了今晚部队的口令。杨育才和侦察员们大摇大摆地穿过敌人的几道哨卡,李伪军哨兵听到朝鲜语的口令,看到小分队护送的是美军顾问,哪敢怠慢,乖乖地为他们放行。
跨过一座大桥后,敌人增援前沿部队的汽车蜂拥而至,挤满了公路,也挡住了侦察分队的去路。正当杨育才急得一筹莫展之时,前面响起了爆炸声,增援的敌兵顿时大乱,准备下车集合往前冲。杨育才见状,急中生智,向侦察员们下令:“向汽车上的敌人开火,趁混乱冲过公路,到那边的白杨树下会合!”
侦察员们个个都是突袭的好手,大家手中的武器一起开火,把南朝鲜军打得乱作一团,杨育才和战士们趁敌人混乱之机,快速地冲过公路,会合后整理了一下,便直捣“白虎团”团部。
此时,“白虎团”团部面前停了大小汽车30余辆,李伪军士兵三五成群地正往汽车上搬东西,团部会议室灯火通明,从远处隐隐约约地可以看到里面的伪军官正在开会。杨育才观察了敌情后感觉这正是突袭敌人的好时机。
杨育才把侦察员拉在身边,将他们分成三个战斗小组,并布置了战斗任务,然后一挥手,向敌团部猛烈开火,顿时手榴弹的爆炸声和卡宾枪声响成一片,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懵了头,只顾四处逃命。三个战斗小组打得机
智灵活,将敌人包围起来,当即俘敌军事科长、榴弹炮营副营长等,共歼敌70余人。
“白虎团”失去指挥,很快被我志愿军打得稀巴烂。李承晚亲自赠送给“白虎团”的“优胜”虎头旗被包月禄一把扯下,缠在腰上带回来。
1953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杨育才记特等功,给赵顺合记一等功。回国后杨育才逐级升任副师长等职,于1999年5月26日去世。赵顺合回国后于1957年复员回到家乡(任丘市北汉乡赵范庄村)。赵老今年高龄94岁,是“奇袭白虎团”13个人目前唯一健在的一位,他时常想念杨育才等出生入死的战友们。致敬抗美援朝老兵赵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