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U20国青在亚洲杯八强战中遗憾出局、无缘世青赛时,许多球迷的叹息声里带着“习惯性麻木”——毕竟,中国足球已经20年没摸到世青赛门槛了。
但鲜少有人意识到,这批基本功扎实、自信满满的年轻人,真正失去的远不止一次国际大赛的亮相机会,而是职业生涯从量变到质变最关键和珍贵的“黄金一年”。
这批2005-2006年龄段的球员中,只有王钰栋、毛伟杰与朱鹏宇(上赛季中甲)等极少数能在一线队踢上轮换,包括蒯纪闻和依木兰等更多人甚至连替补席都坐不稳。
以山东泰山B队为例,本届国青贡献了7名球员,但其中5人在本赛季中超0出场,剩下2人合计上场时间不足90分钟。诸如国青队长史松宸、依木兰、陈泽仕和彭啸,都还未在泰山一线队有“露脸”的机会。
若国青能晋级世青赛,按照比赛进度,球队至少会保留建制集训半年,参加10-15场高水平国际热身赛,这相当于给这些“联赛敲门人”一个持续成长的黄金机会。
现实却更残酷。如今国青就地解散后,球员们被迅速“打散”回俱乐部——有人跟着一线队每天训练却有可能无球可踢,有人被下放预备队参加低强度教学赛,还有人干脆被租借到中甲甚至中乙球队“保持状态”。
一位中甲俱乐部青训总监坦言:“19-20岁这个阶段,半年不踢正式比赛,技术动作会生锈,比赛意识会退化,更可怕的是心气儿被磨没了。”这并非危言耸听,据不完全统计,2018届国青(99年龄段)解散后,24人中只有少数几人能在中超效力,接近半数球员已告别职业足球。
历史证明,世青赛是年轻球员跃入职业赛场的跳板。2005年陈涛、郜林那届国青闯进世青赛16强后,全队23人有18人成为中超主力,多人还具备了登陆欧洲的实力;而2018年无缘世青赛的99国青,如今只剩刘若钒、朱辰杰等零星球员苦苦支撑。
对于这届U20球员而言,错过的不仅是智利世青赛的灯光,更是以国字号身份继续打磨默契、提升价值的“黄金一年”,可叹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