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世界名著《难哄》开播以来,狂轰滥炸各平台热搜。
不仅要宣传男主的深情、女主的不得已,更要强调身为现偶却不乏现实质感,#国产剧终于有真正的出租屋了#在全网发酵。
还没有转正的女主住在老破小阳台隔出的房间,窗户漏风、隔音不好,邻居品行还有问题。
@娱乐课代表孙小寒
所有不顺心元素集齐了,一改之前刚毕业大学生住大平层的悬浮,就差把“打工人快来丝滑代入、夸我会拍”摆在明面上。
国产剧这两年越来越爱自抬身价,勤勤恳恳地批量制造着“终于风”营销词条:
终于拍出了打工人的真实处境、终于把镜头对准了被忽视的她们、终于有不掩饰野心的事业脑女主......
一打眼看上去,让人多少生出一些期待,说不定国产剧真良心发现、改邪归正了,要拿出点细糠投喂观众。
可每次点进词条,极大概率将迎来被诈骗的局面。
说是把某个人群刻画得多好、对某些套路抛弃得多决绝,多半也就是表面功夫,停留在几句易传播觉醒金句、几个高话题度情景的层面。
剧集质量不过硬,只能通过“终于体”夸大式营销某一个吸睛点,炒点热度,看看能不能多骗几个观众。
这种词条看得越多,越觉得“内娱终于有救了”这一天越来越遥远了。
01
号称反套路的“终于风”国产剧
十有八九有诈
惯常躺在套路里不思进取的国产剧,稍微有一点不套路化的地方,便要昭告天下做出了伟大创新。
典型代表是在一众古偶、现偶剧中,最爱标榜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有多用心、多先进。
营销宗旨是破除恋爱脑、恭迎事业脑,跟之前被骂烂了的雷点反着来。
刘诗诗在《掌心》里的演技,还没达到剧宣努力程度的一半。
国产剧终于把掌权的女帝捧上桌了,也终于拍出了王子和亲的剧情。
官号发布#掌心打响男人和亲第一枪#视频,喜提100w+点赞。
“国产剧终于摘除恋爱脑”的词条下,女主终于不靠男人拯救了,靠的是女配们。
男主可以对女主地危险情况视为不见,甩出一句“自救的本事都没有,她早晚也是一死”。
@热心观众高兔子
有一些进步,但不多。
终极服务对象仍是爱情线,“全是算计里的一丝真情更好嗑”成为新卖点。
晋升为金句输出机的女配,“才不屑于挽留一个心不在我身边的男人”挂在嘴边。
说是复仇爽剧,全剧的人物弧光还是重点偏向男性角色,男主向上攀附的全程完整清晰,仕途缠斗占了不少篇幅。
林允新剧《怎敌她千娇百媚》,跟“国产剧终于不拍圣母心女主了”紧密绑定。
不得不感慨现在的营销也快弹尽粮绝了。
女主是多没有记忆点、多乏味,才会让她去拉踩圣母心类型女主。
挖掘不出真正的闪光点,带不来让人眼前一亮的设定,只能靠跟古早风女主割席,来确认自己的存在。
在这个词条下方,疑似出现大量水军伪人发言。
古装剧、职场剧、民国剧、奇幻剧,套上这话术都能复用,不正说明毫无特点、没有吸引人之处。
丰满立体的女主,快成了狼来了的故事。
越是强调“终于有只搞事业的女主”,越发显得剧作立意投机取巧。
写不出内心世界的丰盈和别样魅力,只能通过凸显女主不解风情、不轻易动心,来传达她热爱事业的野心家形象。
并且女主的性格和关系模式,是拜男人所赐。遭受前夫背叛、恐惧爱情,所以需要循序渐渐的追求和细腻的关怀。
只搞事业女主的背后,仍旧是主导一切的男角色。
大家苦过时角色久矣,看腻了喜欢言语暴力、总是追妻火葬场的传统霸总。
于是“国产剧终于有了新霸总”被拿来当做装点门面的新营销话术。
许凯的新中式霸总,在茶桌谈判,滴酒不沾。
《你比星光美丽》
许魏洲的嘴甜型霸总,不拧巴不说违心话,沾点奶狗风。
黄景瑜的接地气感霸总,不会没有边界感地使用强权,是个好老板。
至于剧情,依旧是三流言情剧的水平,男明星只是稍微换了种表演帅气的方式。
《三生有幸遇上你》
国产剧终于有不傻白甜的偶像剧女主,是另一句被使用过无数次的营销金句。
但凡女主不是受气包性格、不是一味地忍耐,就能宣传一番角色的新颖和别致。
把怼人语录混剪在一起,跟看短剧的效果差不多。
现偶剧本编排和制作水平没看到明显提升,功夫全用在微调主角人设出来唬人了。
《脱轨》@嗑西皮的糖
除了角色的人格特质,角色的性别也能成为话题。
欺负观众没看过《家有九凤》,《六姊妹》打出了“终于有全女性家族的国产剧”的标签。
举一反三,《五福临门》可以说自己“终于拍出了全女性家族的古装剧”。
只要限定词够多,每部剧都能颁发一个“终于奖”。
在家庭剧或强调家庭互动的剧中,角色间的关系经常以刻板形式呈现。
想打创新牌的剧方,按照当下情绪调整了下关系配方,180°大转弯,急匆匆端上桌。
“看了这么多年剧,终于在《六姊妹》里见到不撕不吵的婆媳了!”。
可想而知之前的家庭剧多么热衷于制造婆婆儿媳之间的对立。
火花四溅的吵架场景,把网友吐槽贴里的热门内容揉进去,流量和话题就攥在手里了。
等到这套恶婆婆、恶媳妇戏码被用烂后,开始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反过来薅,可劲促成异常和谐的婆媳关系。
强行制造大团圆结局总被骂,就来一出“终于看到不和解的亲子关系”
《不讨好的勇气》里说脱口秀的儿子,让“思想陈腐”的妈妈觉得脸上没面。
大概是为了合理化“不和解”,妈妈整个人被塑造成了极其偏执、控制欲极强的形象。
不像是个活生生的人,像专为抨击儿子而生的抬杠机器。
角色工具人化,真实感也就大打折扣了,观众的观剧体验让位于造词条博眼球。
这类“终于”式营销话擅长营造反差感,话里话外透着“我们这剧不落俗套”的意思。
“国产剧终于有原配和小三联手了”,讲女主和女配如何从敌人变战友,共同扳倒渣男。
最大的功能是浅层的爽一下,角色的真正成长、做出选择的驱动力是品不出来的。
的确没有按照传统的原配撕小三的路子走,狗血程度便也丝毫不收敛了,俩人关系的每一点变动都能贡献热搜此条。
经验越攒越多之后,大家悟了。
反套路不代表不使用套路,只是没用最烂大街的那一种,完全不代表质量的飞跃。
02
拿不出真正的亮点
只能猛吹“终于敢拍”
“尺度”问题是国产剧另一个被诟病多年的致命点,市面上的作品大多悬浮、远离现实,大家太想看到以小见大、探究结构性问题的尺度佳作。
碍于深挖能力的欠缺以及摸索表达边界的创作欲枯竭,打着“敢拍”旗号的也只是虚晃一枪。
大批不伦不类的职场剧,都喜欢走揭露真相式的营销风格。
终于有剧说明职场的本质、终于拍出来打工人的内耗与不易、终于把初入社会新人处境演明白了......
对应的剧情素材包括:领导对主角的几句提点,上班时强撑着保持情绪稳定、回出租屋瞬间崩溃,第一次知道公司分派系、拉业务不是纯靠业务能力。
真打工人上班已经够辛苦了,不想下班后看毫无新意、贩卖焦虑的流水线剧。
啥情绪价值或启示都没获得,终于浪费了四十分钟休息时间。
《生活在别处的我》
原生家庭创伤、讨好型人格、假性亲密关系、空巢老人困境,这些流量密码般的名词,同样被装进了敢拍的噱头里。
但凡有一点借着热词触动到网友的可能,就要往上拔高。
《法证先锋6》
“终于拍出代际鸿沟”,话说得这样满,像是做了十年的田野调查、翻遍了学术讨论之后的力作。
实际上关联的情节是,妈妈劝女儿找人谈谈恋爱、安定下来,而女儿想实现自我追求、不为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
有种“预期拉满,到头来就这?”的踩空感,国产剧的深刻程度,还不如搞笑博主拍的值得回味的段子。
《春色寄情人》
#国产剧终于敢演真正的有钱人#,点进去之前以为是有钱人何以成为有钱人的残酷真理,或是老钱风背后的蝇营狗苟。
结果看到的是商人爸爸教育女儿要会来事,帮着女儿鉴定潜在结婚对象。
请问这到底“敢演”在什么地方,说几句两性关系相关的所谓世俗真相,就刷新观众认知了?
《赤热》
当一个人内核不稳、没啥真本事的时候,会喜欢用各种标签武装自己。
简单类比可知,当一部剧担心自己不具备吸引并留下观众的扎实亮点时,会铆足了劲造词条,尤其是力图呈现“破除了顽疾”的那种。
剧情、角色、设定这些都吹不出花的时候,还能利用起一部剧的周边要素,强行上高度。
如何吹质感,最轻松讨巧的方式就是硬蹭。
#终于有网飞质感的国产剧了#,嚯,点进去一看发现是古偶《掌心》。
长运镜、变焦、复古色调、对称构图,每样都拿出来说道说道,甭管剧好不好看,美学造诣先不允许观众忤逆。
被群嘲的《以爱为营》,也曾贴过“韩剧氛围感”的金。
只可惜很多导演的功底只能支撑几秒的镜头,要讲一个故事、勾勒一个人物就漏了陷。
除了氛围和质感,国产剧还喜欢拿终于凑齐了什么班底做文章。
包括但不限于青衣含量100%的国产剧、戏骨含量100%、影帝影后含量100%。
然而跟剧的质量毫无直接联系,甚至容易出现阵仗越大剧越扑的滑稽场面。
硬伤一堆、逻辑混乱的国产剧,占据多数。
以至于有那么一丁点情节符合现实,就急着把“国产剧终于不把观众当傻子了”拎出来夸。
罗云熙饰演的医学博士男主,表示醉酒后一般会倒头就睡,没有掉入“被女配忽悠俩人酒后乱性”的陷阱。
现实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在内娱这地界情况就不同了,编剧开恩才会放弃强行降智。
全靠同行衬托这句话,用在国产剧行当再合适不过。
吐掉嘴里的布、看出女主女扮男装,来一句“终于有正常思维的古装剧”。
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PUA,一直装傻充愣、一直摆烂,状况稍有好转,就能心安理得地宣告“我终于变好了”。
当然,也有从摆烂舒适圈一脚踏进歹毒圈的剧,剧情和角色像是为骂战和争议而生。
“国产剧终于癫成了我不认识的样子”,成为新晋吸睛招牌,有网友自发吐槽的成分,也有剧方有意为之的成分。
想靠噱头博流量的伎俩,彻底不藏着掖着了。
直接光明正大地说,我的剧情烂到极限了,大家快来看热闹的猴戏。
只能说,国产剧还是太好混了。
略有进步,甚至是表面上的虚假进步,就能冠上“终于拍出XXX”的名号,大肆营销一番。
“终于”这一带有历尽艰辛最终取得好结果意味的词,被迫贬值。
导致真的能用上“终于”这俩字的剧,混在其中被连累。
像是国产剧终于没有妖魔化女性情谊、终于敢把镜头对准施暴者等词条下面,还是有一些剧集拥有着不错的处理水平。
被诈骗过太多次,“国产剧终于XXX”的风终于快刮到了不奏效的那一天。
不知道这一话术彻底沦为“烂剧营销必用”之后,国产剧又会想出什么新招数来折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