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173

阅读预计8分钟

作者|姚晓

编辑|代思佳

审核|范家菀


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在上一篇《》里,我探访了一处即将坍塌的锡克老宅,老宅内一幅独特的上师画像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那是一个孩子!

他身形矮小,庭前还有几个孩童玩伴,但周围四个大人却在恭敬地献上礼物。一个小孩子也可以当上师吗?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孩童时代?

一、5岁孩上师的命运

这个孩子名叫哈尔·克里尚(Guru Har Krishan),是锡克教的第八代上师。

也许你没听过锡克的名号,但你一定见过老上海片子里,戴着头巾的租界警察“红头阿三”。“红头阿三”,就是指印度的锡克人。因为锡克人多戴红头巾,所以上海人给他们起了这样一个外号。

16世纪初,当莫卧儿人从开伯尔山口南下印度的时候,“五河平原”旁遮普地区作为印度的北大门,首当其冲,成为最早也最激烈的战场。

在这场宗教、文化、社会的多重冲突中,一个名叫纳纳克的人,创立了一种融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新宗教——锡克教,试图回应种种社会问题,帮助人们在乱世中互助和自卫。

这个新宗教需要引领人,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古鲁(上师)。从创始人纳纳克开始,锡克教一共有十位上师,后八位都来自同一个家族。哈尔·克里尚就是第八代上师,他5岁成为上师,7岁就因天花死在德里,因此也被称为——“孩上师”。

而“孩上师”的命运,显然并不完全由他自己掌控,这就要说到当年莫卧儿帝国的继承人战争——《》。

战争的胜利者是奥朗则布,一切尘埃落定之后,那些曾经站错队的人,即将面临最后的清算,其中包括锡克教第七位上师,也就是“小孩上师”克里尚的父亲。

二、锡克人与莫卧儿人的三百年恩怨情仇

莫卧儿人与锡克人之间是有世仇的。

毕竟,锡克教就是为了对抗那个乱世产生的。既然没有选择加入,而是自立门户,自然说明不愿意顺服。

在莫卧儿王朝早年的巴布尔和胡马雍时期,锡克教声名不显,第三任皇帝阿克巴又出了名的宗教宽容,双方相安无事。


莫卧儿前半段历代君主世系,从左至右分别为:巴布尔→胡马雍→阿克巴→贾汉吉尔→沙贾汗→奥朗则布,均为父死子继。图源网络

但贾汉吉尔即位后,觉得锡克势力坐大,决定清剿,奈何锡克人宁死不屈,第五代上师都被处决了,也没用,反而激起了锡克人的斗志,第五代上师的儿子、也就是第六代上师继位后,直接开启了锡克教的战斗模式,开始从纯宗教转向政治化和军事化。

后来即位的沙贾汗想,剿不动就搞分裂,你们的上师不听我的,我就任命一个听我的上师,怎么样?

于是他封六代上师的大孙子为上师(这个大孙子支持莫卧儿人),但六代上师不吃这套,他逃到山里继续练兵,把投降派大孙子逐出教门,临终遗命小孙子继承。这个小孙子,就是克里尚的父亲哈尔莱,也就是第七代上师。

三、期待和平的父亲站错了队


哈尔莱据说是一位著名的动植物学家和草药师,热爱大自然,他留下了一句后来传遍全球的著名教诲——“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图源:Wikipedia

与一生崇尚武力的祖父相比,哈尔莱是个平和而富有同情心的人,他虽然保留了祖父留下的锡克教卫队,但仍然希望与莫卧儿朝廷保持和平。

在沙贾汗心爱的长子达拉·希科重病时,他选择以德报怨,用草药为他医治,救了他一命,由此也大大缓和了沙贾汗对锡克人的敌意。

同样,当兵败后的达拉·希科逃到旁遮普向他求助时,他没有拒绝,而是出动锡克骑兵拦截追捕的奥朗则布,帮助达拉·希科逃离了旁遮普。


达拉·希科王子。图源:Wikipedia

我想,哈尔莱选择支持达拉·希科,可能既有个人感情因素,也有政治、宗教处境的考量。

从个人感情来说,性情温和、热爱动植物的哈尔莱,显然与性情同样温和且热爱艺术的达拉·希科更谈得来。(在热爱音乐、舞蹈、美术方面,达拉·希科有点像宋徽宗和唐明皇)

从一个锡克教上师的角度来说,信奉苏菲派、神秘主义,对各种宗教都有兴趣、一视同仁的达拉·希科显然比他的弟弟奥朗则布——一个虔诚、保守的逊尼派穆斯林对锡克教徒更加友好且包容,更能够实现哈尔莱和平相处的愿望。

然而,包容平和且热爱艺术的达拉·希科,在打仗方面显然不是弟弟奥朗则布的对手,因此他失败了。


中间坐者为奥朗则布。图源:Wikipedia

四、“孩上师”被迫前往德里

1660年,夺嫡成功的奥朗则布传唤哈尔莱,要他解释为何帮助达拉·希科逃跑。可能为了避免被杀,哈尔莱没有自己前往,而是派自己15岁的长子拉伊,也就是克里尚的哥哥前往德里觐见皇帝。

为什么哈尔莱没有自己前往呢?也许这是一种策略,他想保存有生力量,也许性情温和的人,总是有点懦弱,就像达拉·希科在战场上退却一样。

面对强势的奥朗则布,一旦忤逆,换来的可能就是死亡,于是克里尚的哥哥在朝觐时为了恭维奥朗则布,扭曲了教义。奥朗则布大喜,封他为上师。

历史又一次重演。皇帝希望册封一个听命于自己的上师。

同样,哈尔莱没有屈服,他像当年的祖父一样,将大儿子逐出教门,同时遗命小儿子继承,于是5岁的克里尚被推上了上师之位。


“孩上师”克里尚画像。图源:Wikipedia

哈尔莱去世时才31岁,年纪尚轻,没有明确记载证明他是非正常死亡,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哈尔莱死后,奥朗则布要求克里尚前往德里解决“两个上师”的问题,应该是试图废掉这个5岁的“孩上师”。

但是二人有没有见面呢?据说没有。为什么呢?原因有两种推测。

一种说法是克里尚拒绝了会面,因为他已经猜到奥朗则布会要求他“行神迹”,来显示他并非凡人,否则就要他改变自己的信仰,而这是违背锡克教义的,为了避免像哥哥一样被迫“行神迹”,所以他拒绝了。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壁画中的那一幕:

奥朗则布皇帝派出使者向克里尚献礼,同时他使了个心眼,在礼盒底部放了一串念珠,念珠上放了黄金,最后盖上了一层黄布。皇帝告诉使者,如果克里尚拒绝礼物,就是拒绝皇帝献礼的念珠,就是对宗教礼仪的不尊重。如果克里尚接受礼物,就是接受贵重的财物,同样是对宗教礼仪的不尊重。

然而年幼的克里尚看透了一切。他告诉使者,请将盒底的念珠留下,黄金拿走。

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当时德里天花肆虐,克里尚感染了天花,所以没有得到奥朗则布的会见。

根据锡克教官方的记载,1664年,7岁的克里尚“决定”去为天花病人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不幸染上天花身亡。

这个孩子究竟是死于偶然的天花感染,还是被迫感染了天花,不得而知。但最终的结果都是锡克教社区的彻底转向。

五、“剑刃从莲花中绽放”

继任的第九代上师是克里尚的叔祖父、六代上师的小儿子,据说克里尚在死前的呢喃中喊出了他所在的方位。


九代上师。图源:Wikipedia

他随即招募军队,正式对强大的莫卧儿帝国宣战。11年后,辗转各地作战的他被捕,并被处死在德里。

他的儿子、第十代也是最后一位上师(“封印上师”),为了给父亲报仇,将锡克教社区军事化,建立了著名的军事教团卡尔萨,并在各地煽动反叛莫卧儿帝国的行动。


“封印上师”提出了锡克教徒的五K原则,分别是:不剪短的头发和胡须、发梳、手镯、内裤和匕首,象征自尊、克制与勇气。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此后,锡克教不再是那个崇尚精神修行、社区互助的宗教团体,而是逐渐成为了一个军事组织。

或许正是因为这场变革,锡克教才能在未来三个世纪里,面对印度次大陆持续的战乱与动荡,顽强地生存下来,一直走到今天。

1707年,一生征伐无数的奥朗则布去世。他是莫卧儿帝国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为莫卧儿帝国打下了最大疆域和人口,但也留下了空虚的国库和无数隐患。他死后,叛乱四起,莫卧儿帝国逐渐式微。

1708年,第十代上师被莫卧儿人刺杀,他一生有四个儿子,两个死于战斗,两个被莫卧儿人杀死,都死在了他生前。虽然不再有上师,但经过这场巨大的变革,锡克教越来越壮大。

整个18世纪,锡克教在自我建立的军事组织保护下,避开了战乱冲击。直到1799年,经过几代人的发展,锡克的天才军事家兰吉特·辛格攻占了旁遮普平原的中心城市拉合尔,建立起横跨旁遮普的锡克帝国。

谁能想到,短短三百年时间里,锡克教从创立之初一个注重灵修的小众宗教,建立起当时印度次大陆上最强大的帝国,成为全球最年轻的主流宗教。

本文转载自“春野渡”微信公众号2025年02月20日文章,原标题为《当一个5岁孩子在夺嫡中站错了队》。

本期编辑:代思佳

本期审核:范家菀

*前往公众号后台发送“编译”,即可查看往期编译合集

▲政报·102期 | 为保2024大选,印人党打算收割这个群体的选票了.....

▲经报·96期 | 印落后中国16.5年,但正在快速缩小差距!

更多内容请见↓


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