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2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要强化全链条管理,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要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加强监督管理。要加快制定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带动回收利用。 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发展迅猛,专家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400多亿元。然而,行业一直存在缺乏强有力行业标准、监管困难、电池回收企业盈利困难等难题。专家认为,这次行动方案直击痛点,将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方案。
▲央视新闻截图
国常会部署新能源电池回收
加强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
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
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要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制定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加强监督管理。要加快制定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带动回收利用。
据新华社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对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李力表示,会议对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作出部署,释放出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鲜明信号。会议还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标准研制等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规范行业秩序,让监管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推动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聚焦废旧动力电池等新兴固体废物,加快健全法规政策,完善回收和综合利用体系,促进安全高效循环利用。此外,遴选培育一批水平高、行业带动作用显著的标杆企业,同时加强动态监管,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宁德时代旗下电池回收企业、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体系专家张晓兵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行动方案对电池回收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其中提到“要强化全链条管理”将对产业产生广泛影响。张晓兵分析,从市场角度,以往因回收渠道分散、监管缺失,导致废旧电池资源抢夺严重,正规企业“吃不饱”,实施全链条管理可以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竞争回归到技术、服务与管理水平层面;从资源与环保角度,全链条管理可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降低对外部锂、钴、镍等稀有金属资源的依赖,稳定原材料供应,同时减少因无序回收造成的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从产业链角度,全链条管理有助于促使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电池制造商、回收企业等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作,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创意配图 据图虫创意
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超1400亿
已设立上万个回收网点
2024年11月举行的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大会上,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会长王小康曾表示,截至2024年10月底,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超过1450GW,电池包数超过了3500万包。
王小康提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产业的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有200余家从事汽车生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等业务的企业,建成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10400余个,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到2030年,我国动力及储能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超过300万吨。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400多亿元,比2022年的实际市场规模增长可能将超过9倍,甚至达到10倍。
《中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能快速增加,2023年综合利用量达到82.5万吨。截至2024年10月底,已遴选培育了5批、共148家规范企业,并在全国327个地市级行政区设立了1万个回收服务网点,基本实现应收尽收,初步形成了多元回收网络。
汽车自媒体“二师兄玩车”创始人汪港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提到,2024年开始,动力电池回收进入一个关键节点。因为多部门联合发布的《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要求,2016年起乘用车生产企业需要对电池执行不低于8年或者12万公里的质保期限。从2024年开始,动力电池退役数量将会大幅增长。
“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已经到达一个新的节点,回收利用刻不容缓。一方面,这是资源战略所需,电池中锂、钴等关键原料对外依存度高,回收能挖掘‘城市矿山’,保障供应链;另一方面这关乎环保,妥善处理退役电池可防重金属污染。”汪港表示。
张晓兵告诉记者,电池回收产业发展对普通消费者也会产生直接影响。一方面,电池回收技术进步,回收率不断提高,将持续降低新电池的原材料成本并传导到终端车价降低。另一方面,完善的回收利用产业和技术,全国统一的电池健康度评估体系,使得废旧电池具备更稳定的市场价值,更方便有二手新能源汽车交易需求的消费者。另外就是对环境的保护,这个会切实影响到每一个人。
▲天津高新区一家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的生产车间 据ICphoto
电池回收行业现状:
大企业盈利难、小企业蜂拥而入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国内的电池回收目前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技术上成本较高,行业集中度较低,也没有形成规模。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包括:电池报废回收数据缺乏公开、很多电池回收企业盈利困难、部分不满足标准的小作坊混迹其中等。
张翔认为,这次会议提到的强化全链条管理,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等政策,就是在针对性解决目前行业存在的问题。随着对电池碳排放全生命周期记录、追溯的实施,电池回收行业将慢慢走向正轨。
张晓兵提到了行业门槛问题,他认为由于利用端门槛不高,导致回收项目遍地开花,很多企业在安全环保和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张晓兵认为,如果国家通过该行动方案强力提升行业准入门槛,让电池回收项目以“全链条一体化”布局,并按要求进入化工园区,方能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张晓兵还提到,目前电池回收中的梯次利用本质是电池加工、翻新和再使用,当前经过拍卖和重组以后直接销售,这个过程产权经过多次转移,无法实现追根溯源和再回收,一旦发生事故将难以追查源头和追究责任。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李力此前曾表示,我国尚未出台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专有的法律法规,而且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碳足迹核算和评价工作的制度建设仍有待加强,企业的碳排放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现行的废旧电池标准体系尚未能全面覆盖绿色设计与生产制造、退役管理与回收流程、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企业准入资质等全产业链各环节;对于回收利用率、环保安全、产品质量以及碳足迹核算等关键要素,缺少协调统一、权威性高、约束力强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也缺乏标准落地执行的监督机制。
汪港认为,此次会议强化全链管理,用数字化监测、法治化手段与标准建设护航,就是在解决长期以来大家关注的电池流向不明、监管难等行业痛点。但“大企业盈利难、小企业蜂拥而入”是行业目前现状,尤其是小作坊非法拆解等乱象仍然存在,后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合力,攻克电池规格差异等难题,“既要摇旗,也要落实”。
汪港预计,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副产品,废旧电池回收行业将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体量不断扩大,随着行业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行业监管的升级,小作坊式的粗暴回收将会被淘汰出局,最终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行业正式进入正轨。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刘亚洲
编辑 郭庄 责编 魏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