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国民先驱报》刊文坦言:中国已经成为发达经济体,但是印度还沉浸在发展意识形态仇恨。印度开始焦虑,为什么同样是人口大国,中国可以推出DeepSeek,商用飞机、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蓬勃发展,而他们却不行?印媒的“哀嚎”,如同一把钥匙,揭开了中国与印度截然不同发展道路历史!
其实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与印度在经济体量、人均收入等核心指标上尚处于相近水平。然而,三十余年后,中国经济规模已跃升至印度的六倍。
当中两国差距的根源并非资源禀赋或人口红利,而是发展路径的选择差异,中国通过系统性战略布局实现产业跃升,而印度则在宗教与政治纷争中消耗了发展动能。
2015年,中国启动了一项聚焦科技自主与产业升级的十年规划,目标直指半导体、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这一布局不仅旨在摆脱对西方技术的依赖,更试图将中国从“世界工厂”重塑为创新策源地。
在芯片领域,尽管面临国际封锁,中国企业通过全产业链整合,实现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国产化突破,部分产品性能已接近国际顶尖水平;人工智能领域,自主研发的大模型在算法效率与应用场景上超越同类竞争者。
美国的技术围堵非但未遏制中国发展,反而加速了本土创新生态的成熟。这种“压力驱动”模式被印媒评价为“用更少资源实现更大目标”的典范。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自2014年以来的政策重心逐渐转向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府推动宗教文化符号的国家化,例如耗资重建阿约提亚罗摩神庙、推行统一民法典,这些举措虽强化了部分群体的认同感,却加剧了宗教矛盾与社会分裂。
据外国研究机构发布数据显示,印度在专利申请、外资吸引力、出口竞争力等关键指标上平均落后中国16.5年。其GDP增速虽与中国接近,但庞大的人口基数与低效的产业政策使人均收入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
印度试图通过亲近美国获取地缘利益,却在关税争端与防务合作中陷入被动。对美妥协虽带来短期技术合作,却削弱了与俄罗斯等传统伙伴的关系,导致战略自主性受损。
印度媒体长期忽视中国成就,《国民先驱报》的自我“哀嚎”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国家的崛起需以经济与科技为根基,而非沉溺于意识形态建构。
其实更深的原因在于,印度殖民遗产未彻底清算、宗教矛盾未能弥合,导致社会资源长期消耗于内斗。莫迪政府的“印度制造”计划因缺乏产业配套与技术创新,至今未突破低端代工模式。
对我们而言,DeepSeek的横空出世仅是起点,如何在高附加值领域建立全球标准等新问题将是下一阶段考验。正如印媒所言:“当中国用十年时间改写产业规则时,我们仍在争论谁的历史更神圣。” 这场跨越三十年的发展竞赛,最终检验的不仅是经济数据,更是国家治理中“务实”与“虚妄”的抉择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