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的原著,和电视剧有所出入。

电视剧中关于陈家的戏份删了很多,其实原著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陈家。

何家文嫁到陈家后,不仅仅享受了丈夫全部的宠爱,还享受了婆婆极度的偏爱。



何家文嫁到陈家的日子还是非常不错的,陈家老太太可以说是把她当女儿一样对待的。

陈家老太太有两个儿媳,但是她却偏爱小儿媳何家文,甚至拿出传家宝来替小儿子求娶何家文,这背后其实藏着陈家老太太这一生的私心。



传家宝重金求娶

一对玉镯,一枝金钗,加上3000元的现金。

这是陈家老太太求娶何家文所有的彩礼。



那个时候3000元已经是重金求娶了,可是这还不够,她第一次上何家的门就拿出了自己的传家宝。

陈家老太太有四个孩子,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而陈卫国是排行老四的小儿子。

关于这传家宝,其他三个孩子都打过主意,但是老太太从未愿意拿出来。

可是到了陈卫国想要求娶何家文的时候,何家老太太不仅仅拿出了传家宝,而且还全部拿出了,这件事其余三个孩子心中也是有意见的。



原著中写道:

春荣、春华对看一眼,不作声。
金钗玉镯是家里的“传家宝”,两个人也想过,但她娘不给,她们就没再提。没承想如今给了家文家。陶先生更气,放下筷子,朝外走。
陈老太太根本看不见,有她没她一样。



可见这传家宝是真的,而且陈家其他人可能见都没有见过,但是老太太却就这样轻而易举全部拿出来给了何家文。

陈家老太太是偏爱小儿子,所以才会连带着偏爱小儿媳何家文,而且这种偏爱在何家文嫁到陈家后更加明显。



偏心

看原著的时候,你会很明显感觉到陈家老太太对小儿子小儿媳的偏爱。

尤其是和大儿媳陶先生有很明显的对比。



  • 第一个对比就是结婚时候的排场。

陈家老太太为了帮小儿媳求娶何家文,拿出了传家宝和重金,给足了面子和里子。

因为这件事大儿子大儿媳心中有了怨言。

原著中写道:

话赶话到这份儿上,克思不得不挑明了:“娘,我跟陶子结婚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就一床被子一个箱子就结婚了,到卫国了,瞧这富丽堂皇的家具,这排场,我也是儿子,卫国也是儿子,儿子跟儿子,差别怎么就这么大。”



这是第一个地方的对比,结婚的排场,两场婚礼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陈家老太太只是说陶先生当初的陪嫁只是一把扫帚和几个热水瓶,而何家文陪嫁了电视机。



  • 第二个对比就是婚后旅行度蜜月。
何家文和陈卫国结婚后,拿着结婚的份子钱蜜月旅行,从淮南出发,一路向东,镇江、无锡、苏州、上海、杭州,把整个江南都玩了个遍。克思和陶先生得知,十分不满。还是比,他们结婚的时候没有这套。

这个做法哪怕放在今天也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这种甜蜜背后有陈老太太的支持。

而大儿子和大儿媳心中更加不平衡了,对此陈老太太说他们那个时候结婚不兴这个,如果他们现在想要旅行,她也不拦着。



  • 第三个对比就是何家文怀孕后的极致照顾。

何家文和陈卫国度蜜月旅行回来后就怀有了身孕。

得知这个消息,陈老太太不知道有多小心照顾何家文,她对何家文这一胎满怀希望,因为老大结婚多年没有孩子。

她一直盼望着有一个孙子,所以她非常看重何家文这一胎。

陈家老太太对何家文的照顾是非常极致的。



原著中写道:

家文的待遇也不一样。家里所有的鸡蛋,陈老太太恨不得变着法儿地都给家文吃了。煮的、炖的、炒的。至于鲫鱼、母鸡、牛肉,但凡有,陈老太太一定尽着家文。
家文不好意思:“妈,您也吃点。”
陈老太太道:“你吃你吃。”
卫国对家文笑道:“你现在是重点保护动物。”



面对这中年待遇,何家文后来生下儿子陈光明后都觉得后怕自己幸好生了个儿子。

面对着唯一的孙子,陈老太太也是不知道怎么疼才好。

她手都抱麻了,依旧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多。



私心背后是日积月累的心寒

陈家老太太对陈卫国和何家文的偏爱,就连她的干女儿大兰子都觉得有些过分了。

甚至大兰子还曾劝过陈老太太不要太过分了,她这样对陈卫国和何家文以后也不好。

面对大兰子的劝告,陈家老太太并不以为意,她觉得自己喜欢偏爱谁谁也管不住。



原著中写道:

“春贵当初要找她,我就不同意,哪能找会计,算账算那么精,算盘都打到家里来了,她给我买过一件像样东西吗?二两馓子都舍不得称。春贵就是昏了头,说什么要自由恋爱,恋的什么东西?就恋爱个这?”

春贵就是陈老太太的大儿子陈克思,名字是他自己后来改的。

原来从一开始陈老太太就不满意大儿子找的这个对象,而且大儿媳陶先生婚后对她也不孝顺。

不仅仅如此,后来连自己的大儿子也变了,老太太觉得这一切都是大儿媳带坏的。



原著中写道:

陈老太太说:“老大还有我不同意不敢的事?也就是我在,哪天要是我不在了,他两口子要不把这个家捣散了我都不是个人。老三,你也得有点判断,别整天在里头和稀泥,和到最后,没一个人说你好。”
停一会儿,又说:“唉,为娘的能不心疼孩子?你们四个里头,要说对老大是最用心,以前没饭吃,勒紧裤腰带还让他上学,不然有他陈春贵今天?还给我改名字,陈克思,他能有马克思那觉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陈老太太曾经在老大身上花费的心思最多,四个孩子只有他一个人读了大学,当了党校老师。

可是这个儿子结婚后就和她离心了,她对大儿子不抱有希望了,所以才会把自己余生寄托在小儿子小儿媳身上。

对此,何家文自己也是非常清楚的。



原著中写道:

只是,在家文看来,为人处世,还是应该有亲疏远近。她跟卫国提过。
卫国也接受批评。但一转脸,他依旧故我。从谈恋爱到结婚到生孩子,家文算看明白了,这个家四个兄弟姊妹,卫国虽然是老小,但其实承担的功能却是老大的。
谁有事他都去帮忙,都不求回报。也因此,陈老太太也格外倚重偏爱小儿子。
陈老太太是旧社会摸爬滚打出来的,人世洞明。
她自然也知道,大儿子靠不住,两个女儿都出嫁,有自己的家庭,以后生病害灾,能倚一倚的,只有小儿子。
家文也明白这一点。她早想清楚了,她愿意带老太太,就算将来真有躺在床上那一天。卫国会伺候,她只需要表明态度,坚决是要给娘养老送终的就可以。
她绝对不会做那种让自己的丈夫在娘和老婆之间选择的傻事。



大儿子和大儿媳都是自私自利的,也不孝顺的人,只有小儿子为人厚道不斤斤计较,而且何家文人品过关,愿意给老太太养老送终。

老太太当初愿意拿出传家宝帮小儿媳求娶何家文,也是看重了小儿子可靠,打听清楚了何家文的人品。

她这背后有自己的私心,但是也是对大儿媳大儿媳的失望造成的。



最后老太太病倒了,也是何家文在身边伺候,不得不说陈家老太太是个精明的老太太,她偏爱小儿子和小儿媳让自己有了安稳的晚年。

陈家一直都是陈老太太当家,这是历史原因,因为陈老太太一人拉扯四个儿女长大,在这个家说话是非常有分量的。

可是一旦,陈家老太太走了,这个家算是彻底散了,因为老大不作为,不担当,陈卫国身为幼子耳根子又软,人太善,说话也少了份量。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陈家老太太对小儿子小儿媳的偏心,但是所有人都忘了,她曾经也对大儿子大儿媳好,但是她最后积累多了失望,才会生出了偏爱小儿子小儿媳的私心。

这世上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偏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淡漠,很多感情都是在积累够了失望最后生出了私心,生出了偏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