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大S的猝然离世掀起了一场关于身后事的暗战。在这场风波中,她的两任丈夫——具俊晔与汪小菲,本应是剑拔弩张的对手,却因共同反对小S主导的树葬计划,意外形成了一种微妙的“默契”。这场看似对立实则殊途同归的博弈,不仅折射出两人对大S复杂的情感,也意外维护了她生后期盼的体面与尊严。
一、具俊晔的“反叛”:从沉默到争夺话语权
大S去世后,S家最初掌控了舆论与葬礼的主导权。小S多次强调树葬是姐姐的遗愿,称其“环保且低调”,甚至将骨灰暂存家中等待树葬审批。
然而,一向配合S家的具俊晔突然“反水”,公开反对树葬,主张以传统土葬方式安葬大S,并称“需要一处能永久追思的地方”。
这一转变背后暗含多重动机:
1. 情感诉求与自我证明:具俊晔在长文中强调“想让大S有专属归宿”,试图以“深情丈夫”的形象对抗外界对其“工具人”的质疑。树葬无法立碑的特性,可能让他担忧自己作为伴侣的“存在感”被抹去。
2. 与S家的权力博弈:此前,S妈删除与具俊晔的合影,小S夫妇主导遗产与债务谈判,具俊晔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家族中的边缘地位。反对树葬成为他争夺话语权的突破口。
3. 舆论策略:树葬争议转移了公众对遗产问题的关注。具俊晔宣称放弃遗产继承权(将财产让渡给S妈),却通过争夺抚养权与反对树葬,塑造了“守护家庭”的形象。
二、汪小菲的“克制”:沉默背后的利益权衡**
与具俊晔的高调不同,汪小菲此次返台展现出了罕见的冷静。他携妻子马筱梅低调抵台,面对媒体追问全程沉默,仅以黑衣黑框眼镜的肃穆形象示人。这种“不接招”的战术,与过去情绪化的公开喊话形成鲜明对比。
汪小菲的沉默实为精心布局:
1. 法律优势下的以退为进:根据台湾法律,生父对子女的监护权远优先于继父。汪小菲无需公开争夺,只需等待法律程序,即可自然获得抚养权。他的克制既避免了舆论反噬,也凸显了具俊晔“争夺抚养权”的合法性不足。
2. 债务与遗产的复杂纠葛:大S名下2.5亿房贷及未还借款,理论上需由遗产继承人承担。汪小菲作为孩子法定监护人,若能接管遗产,债务或将由其实际处理。沉默避免了激化与S家的矛盾,为谈判保留余地。
3. 间接支持“反树葬”:汪小菲虽未直接反对树葬,但其返台争夺遗产与抚养权的行动,客观上与具俊晔形成合力,迫使S家分散精力应对多重压力。
三、殊途同归:体面背后的共同逻辑
具俊晔与汪小菲看似立场对立,实则共同达成三点默契:
1. 消解树葬的舆论争议:树葬因“无墓碑、难祭拜”引发公众质疑,具俊晔的反对与汪小菲的沉默共同将焦点从“葬礼形式”转向“家族斗争”,避免大S身后事沦为环保议题的牺牲品。
2. 维护子女利益为盾牌:具俊晔以“保护孩子免受干扰”为由争夺抚养权,汪小菲则以“稳定环境”强调监护权合法性。双方均以“孩子优先”的道德高地,掩盖实际利益争夺。
3. 切割遗产与情感:具俊晔放弃遗产继承,汪小菲未公开索要财产,两人共同避免了大S遗产成为公众谈资。这种“让步”实则将矛盾转嫁给S家与法律程序,保全了自身形象。
四、体面的代价:未休止的暗战与人性困局
这场“体面”的背后,仍是人性与利益的交织:
具俊晔的困境:放弃遗产的声明被质疑为规避债务(大S遗产需承担房贷),而抚养权主张缺乏法律依据,最终可能沦为舆论表演。
汪小菲的算计:沉默战术虽暂时稳定舆论,但其2.5亿债务与遗产继承的纠葛,仍是未来冲突的伏笔。
S家的失算:树葬计划因内部矛盾流产,小S“遗愿”叙事被具俊晔的反水瓦解,家族试图掌控全局的剧本彻底崩坏。
结语:体面,一场不谋而合的共鸣
具俊晔与汪小菲的“反树葬联盟”,本质是一场各取所需的共谋。前者以情感之名争夺存在感,后者以理性之名巩固实际利益。他们的选择虽未完全平息争议,却意外为大S保留了最后的体面——这种体面,不是源于和解,而是源于利益制衡下的短暂休战。
正如网友所言:“当两个男人共同反对一个女人时,或许不是为了爱她,而是为了否定另一个女人的掌控。” 大S的体面,终究是生前纷争在死亡阴影下的另一种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