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将泽连斯基贬为“勉强成功的喜剧演员”,而后者反讽前者“活在虚假信息空间”时,这对曾被拜登政府称为“民主阵营钢铁同盟”的领导人,终于撕下了最后一丝体面。

这场被美媒戏称为“真人秀式外交灾难”的闹剧背后,是泽连斯基在短短九天内五次踩中特朗普的“政治雷区”,更是两国从“电话门”到“资源勒索”的十年恩怨总爆发。




一切的伏笔早在2019年就已埋下。彼时还是政治素人的泽连斯基,因拒绝配合特朗普调查拜登之子亨特,意外成为后者首次被弹劾的导火索。尽管当时双方维持着表面和平,但特朗普始终认为泽连斯基“欠他一个人情”——这种“交易艺术”思维,在2024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彻底显形。



拜登时代的无条件军援被“矿产换和平”方案取代,美国要求乌克兰以稀土等战略资源抵扣援助,甚至提出“用50%矿产换停火”的霸王条款。


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2月12日。美国财长贝森特携矿产协议抵基辅当日,泽连斯基因“睡过头”推迟会面。特朗普勃然怒斥“这是对我的羞辱”,实则暴露出他对乌克兰拖延签署资源割让条款的不满。



两天后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泽连斯基以“需议会批准”搪塞美方立即签约的要求,被白宫官员指责“玩弄外交辞令”。而当他在2月15日公开拒绝协议并称“损害乌克兰利益”时,特朗普直接将其定性为“背叛”——因为此前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释放的“积极信号”让美方产生误判。


真正的核爆级冲突发生在2月18日。美俄在沙特秘密会谈却将乌克兰排除在外,泽连斯基抗议后反遭特朗普扣上“战争发起者”帽子,甚至被宣称“支持率仅4%”。这场“背后捅刀”彻底暴露特朗普的真实意图:将乌克兰领土和资源作为与俄交易的筹码。

次日泽连斯基回击特朗普“传播虚假信息”,激得后者翻出陈年旧账,嘲讽其“靠演戏骗取3500亿美元援助”。至此,两位领导人从政策对抗升级为人身攻击,美乌信任彻底崩盘。


这场“五次得罪”的连续剧,本质是特朗普“美国优先”与乌克兰“生存困局”的激烈碰撞。特朗普团队将和平协议设计成“史上最不平等条约”:乌克兰需放弃加入北约、承认俄占土地,并向美交出矿产资源。

白宫官员甚至直言:“这就是块烂面包,但乌克兰必须吞下!”这种被批评者称为“黑帮勒索”的交易逻辑,实则是将乌克兰危机转化为国内政治红利——既兑现“结束战争”的竞选承诺,又为能源巨头攫取资源。


而泽连斯基的“政治站队失误”加剧了矛盾。2024年美国大选期间,他参观宾州军工厂时只邀民主党人陪同,被共和党视为“为拜登助选”;近期对特朗普“24小时停火论”的嘲讽,更被解读为挑衅其选民基础。

即便在盟友圈内,乌克兰也日益孤立:欧盟批评特朗普破坏西方团结,德法则担忧美俄交易拆解东欧安全架构。

如今,美乌仍在推进那份“丧权辱国”的矿产协议谈判。对泽连斯基而言,签字意味着主权沦丧,拒绝则面临断援危机;对乌克兰民众,持续三年的战争已耗尽国力,若再失去矿产和土地,重建将成泡影。

这场“塑料盟友”的破裂闹剧,最终印证了国际政治的残酷法则:当“保护者”变成“掠夺者”,小国从来不是棋手,而是棋盘上任人摆布的卒子。


这场美乌领导人翻脸大戏,是否预示着美国霸权逻辑的终极形态?当“民主灯塔”开始明火执仗掠夺盟友,全球秩序将走向何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洞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