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巴斯地区红军城再次成为焦点,该地区上空出现连续爆炸声,随后大规模炮火覆盖多个区域。监测机构记录显示,数小时内,该区域遭遇超过75次炮击,强度为近期最高。城市东部防线附近的居民区受损严重,多栋公寓楼被击中后起火,城市供水与供电系统部分破坏。
此次攻势强于前期交火。城市建筑完好率已下降至不足60%。当地紧急救援部门表示,持续炮击使救援工作面临困难,部分伤员无法及时救治。
乌克兰媒体称,攻击中使用集束弹药等多种武器。过去一周,红军城区域记录525次火力打击,近三成为高爆炸性武器。这些攻击已造成数十名乌军人员伤亡,并导致多处防御工事受损。
红军城是顿巴斯地区重要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其战略价值显著。城市内有多家重工业企业和重要物流设施,控制该地将直接影响整个顿巴斯东部战线。目前,该城区内平民数量已大幅减少,但仍有约5000名居民滞留,面临严峻的人道主义处境。
攻击中,多处爆炸点呈现集束弹药攻击特征,小范围内多点同时爆炸,爆炸点分布有规律。这种攻击模式与传统单一弹药的爆炸效应不同。
集束弹药是一种包含多个子弹药的武器系统,其设计初衷是在单次投放中覆盖更大面积目标。一枚标准集束炸弹通常携带数十至数百枚子弹药,释放后可覆盖相当于数个足球场的面积。这种"面杀伤"特性使其备受争议。
这类武器能有效压制分散阵地,瘫痪轻型防御工事,迫使防守方放弃特定区域。在红军城这样的城市战环境中,集束弹药可能被用于清除街区防御点或强制疏散特定区域的军事人员。
集束弹药的未爆率通常在10%至40%之间,远高于常规弹药。每投放100枚子弹药,就可能有10至40枚未能立即爆炸,成为潜在的战后隐患。在黎巴嫩南部地区,2006年冲突中留下的集束弹药残留物至今仍造成平民伤亡。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数十年前冲突中遗留的集束弹尚未完全清除,每年仍有平民因误触而伤亡。
集束弹药的清除难度远超常规地雷,成本高昂且耗时长久。以波黑为例,战后清理工作已持续近30年,但仍有区域未能完全排除危险。这种长期威胁对战后重建、经济恢复和民众生活构成严重障碍。
2008年《集束炸弹公约》已明确禁止使用、生产和转让集束弹药,但全球多个军事大国尚未加入该公约。当前冲突中,集束弹药的使用关系到未来该地区平民的长期安全问题。
红军城的争夺战关乎整个顿巴斯战局。该城位于顿巴斯地区核心区域,扼守多条战略要道,是连接北部和南部战线的重要枢纽。对俄方而言,攻占红军城将实现三个战略目标:切断乌军东部集团军的重要补给线;获得向西纵深推进的战略支点;巩固对顿巴斯地区的整体控制。
红军城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多次冲突的焦点。该地区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包括多条铁路干线和公路要道,能够支持大规模军事力量的调动和后勤保障。城市周边地形复杂,既有开阔地带,也有丘陵和森林区域,为防守方提供有利条件,但也为进攻方提供多种突击路线选择。
对乌克兰方面而言,红军城是其东部防线的重要支柱。失去该城将导致整个防线出现重大缺口,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威胁多个相邻防区的稳定性。该城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是乌方坚守顿巴斯的决心象征。乌方可能会投入精锐部队死守该地,避免战略态势进一步恶化。
此次红军城之战与此前的巴赫穆特战役有诸多相似之处。两地均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双方均投入大量兵力争夺;战斗均呈现高烈度、长时间特点。巴赫穆特战役持续近10个月,双方伤亡惨重,城市几近废墟。红军城之战可能同样演变为一场持久的消耗战。
红军城之战也反映出双方当前的战略意图。俄方或试图在春季攻势前巩固战线,为后续大规模行动创造有利条件;乌方则可能通过坚守关键节点,消耗俄军攻势潜力,为后续反击或谈判创造筹码。
控制关键交通枢纽和资源中心往往对战局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红军城作为顿巴斯地区的工业与交通中心,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这也解释双方为何愿意投入如此大的军事资源争夺该地。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