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票房狂揽132亿的《哪吒2》,竟在香港被贴上‘不及格’标签?”这个魔幻现实般的反差,随着2月22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陆香港银幕,瞬间点燃舆论场。
当铜锣湾影艺戏院IMAX厅的观众为“太极图展开瞬间”起立鼓掌时,Wmoov平台却涌现出“和喜羊羊没区别”“台词教坏小孩”的刺眼差评。这部在IMDb斩获8.3分、北美首周冲进票房前五的东方神话巨制,为何偏偏在香港遭遇“冰火两重天”?
首日超500场的排片量碾压《美国队长4》8倍,K11 ART HOUSE影院每半小时就有一场放映,IMAX场次开售即“飘红”——市场用真金白银投出的信任票,与网络平台的4.7分形成荒诞割裂。
更有观众发现蹊跷:首场放映尚未结束,Wmoov已出现0.5分差评,声称“我命由我不由天教坏儿童”的指责,竟将前作经典台词张冠李戴。这种“为黑而黑”的操作,让人联想到某位市民的犀利点评:“当玉虚宫的琉璃瓦都被解读成政治隐喻,讨论早已偏离电影本身。”
深究这场评分风波,文化解码的错位尤为醒目。北美观众为“申公豹独战三蛟龙”的东方武学美学鼓掌,澳大利亚创下20年来华语片最大排片规模,而部分香港观众却对重构传统神话表现出“水土不服”。
有影迷在深圳二刷后专程赴港支持,却发现影院里举着“抵制洗脑”标语的身影——这种意识形态先行的观影姿态,恰如学者所言:“当艺术鉴赏沦为立场站队,银幕便成了照见认知鸿沟的镜子。”
不过争议漩涡中的《哪吒2》,反倒印证了其文化穿透力。联合国特别放映场座无虚席,北美观众为理解“混元珠”设定查阅《封神演义》,就连挑剔的烂番茄影评人也承认:“打斗渲染比肩《功夫熊猫》,世界观构建媲美《指环王》。”
那些质疑“特效廉价”的声音,在影片横扫全球动画票房榜首的事实面前,显得格外苍白。正如首映礼上香港配乐师朱芸编的感慨:“上千遍修改只为玉虚宫的一个音效,这种工匠精神本身就是文化自信。”
当我们凝视Wmoov上4.7分的迷雾,更需看清数据背后的真相。该平台《美国队长4》6.7分与IMDb 6.1分相对吻合,唯独《哪吒2》出现超3分偏差,暴露出用户群体的特殊性。
反观影院里,带着孩子三刷的家长、研究申公豹战袍纹样的影迷,他们用脚投票的热潮,或许比键盘侠的“一星运动”更接近大众心声。有市民在社交平台晒出票根:“从‘姜子牙钓鱼’到‘哪吒化莲’,这才是属于中国人的美学革命!”
这场评分风波恰似当代文化传播的寓言:当一部作品试图跨越认知藩篱时,注定要承受掌声与砖头齐飞的宿命。但正如导演饺子闭关筹备《哪吒3》的决绝,中国动画的崛起从不需要所有人鼓掌——124亿票房筑起的新里程碑,早已将非议化作前进的鼓点。
下次遇见极端评分时,或许我们该重温那位德国观众的话:“走进影院吧,银幕上绽放的莲花,从不为键盘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