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分为两个国家——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即所谓的“东德”和“西德”:民主德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冷战期间站队苏联;联邦德国则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的西方国家。
东德和西德;东柏林和西柏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东德紧随苏联承认新中国并建立外交关系;上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东德与中国的关系也随之恶化……总之,受苏联的影响,东德的对华态度完全取决于中苏关系的变化。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深陷内部矛盾的苏联无力阻止两德统一,1990年东德宣布停止存在并加入联邦德国。
因此,我们所说的“中德关系”,一般是指中国与联邦德国的关系。
1972年10月,中国与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而此时中国与东德已经建交23年。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与西德建交推迟呢?
中国与西德签署建交公报
东德立场追随苏联,西德也身不由己,与新中国的来往反复无常
事实上,中国与西德并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也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在冷战期间反而还相互支持对方实现国家统一。
但是受冷战阵营对立的氛围影响,中国与西德的关系也不算融洽:1951年西德政府先是参与了美国发起的对华贸易禁运,随后又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攻击中国是朝鲜战争中的“侵略者”。
同样,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坚定站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一边,1954年周恩来访问东德时,与东德总理格罗提渥发表的联合声明也曾抨击过西德不承认东德。
中国与西德关系的转折点出现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在东西方阵营关系缓和的背景下,中国与西德也作出了建交试探。
率先迈出第一步的是中国。1955年毛泽东宣布结束中国与西德的“战争状态”,随后周恩来在工作报告中再次谈到,中国欢迎实现与西德关系的正常化。
但联邦德国(西德)出于对“两个德国并立”的考虑,拒绝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递出的“橄榄枝”,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西德对中国采取完全敌视的态度——1955年西德总理阿登纳访问莫斯科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要求他支持苏联对付中国,但阿登纳并没有对此事表态。
反之,阿登纳对中国的情况十分上心,经常会要求外交官汇报中国的国情和外交政策,为日后西德与中国的接触奠定了基础。
1972年,中德建交谈判
尼克松访华破除中西方关系坚冰,中国看到机会,率先走了一步棋
西德政府与中国的首次官方面对面接触是在1964年,双方在瑞士签署了一项贸易协定并举行首次政府级会谈。
虽然这次谈判最终因美国对西德施压而以失败告终,但中国与西德的贸易关系并未就此中断——到1967年两国间的贸易额已经可以维持在10亿马克左右。
中国与西德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契机,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彼时国际局势发生了几件大事:先是1971年7月美国国安事务助理基辛格访华,紧接着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随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实现了震撼世界的“跨越太平洋握手”。
中美关系的破冰,为从属于美国的西方国家接触中国提供了机会,这其中就包括西德。
而此时中国也走了一步激活全局的棋:邀请西德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施罗德访华。
这位施罗德,和现在那位前总理施罗德不是一个人
德国客人迫不及待拿出建交文件,周总理打趣:你带来了一场及时雨
1972年7月,西德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施罗德正式访问中国,先与我国副外长乔冠华举行会谈。根据乔冠华汇报的会谈内容,周总理认为“从施罗德的谈话看来,西德政府是愿意与我国建交的”。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周总理所料。在第三轮会谈中,施罗德拿出了西德政府起草的关于早日建交的内部谅解案,请求中方考虑签字。
最终,在经过讨论并对谅解案进行修改后,乔冠华和施罗德共同签署了这项协议。
同时,施罗德也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由于当时北京刚刚下过一场雨,周总理在见到施罗德时幽默地表示,施罗德“带来了一场及时好雨”;而施罗德则回应说,他实际带来了西德政府的美好祝愿。
在会谈中,周总理向施罗德指出,由于西德与蒋介石集团没有建立“关系”,他相信台湾问题一定不会成为两国建交谈判的阻碍。
在周总理汇报过施罗德访华情况后,毛泽东当即批准了与西德建交的报告;同时,得益于施罗德也给西德方面通过气,西德政府也表达了愿与中国建交的意思。
周恩来会见施罗德一行
德国总理施密特正式访华,毛泽东为他分析欧洲局势,预言果然应验
由于西德未承认过台当局,两国建交的正式谈判进展非常顺利。在西德政府最关心的“西柏林问题”上,中方考虑到德方的处境,最终形成了“德方宣读记录,中方不予反对”的磋商结果。
在解决了“西柏林”和“联邦德国”译名争议问题后,中国与西德于1972年9月29日草签了联合公报;同年10月德国外长谢尔应邀访华后,两国正式在北京签署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
1975年10月,西德总理施密特访华并受到毛泽东接见。在这次会谈中,毛泽东向施密特分析了欧洲局势,说道“欧洲太软弱,怕战争怕得要死,如果今后不能联合起来,恐怕要付出代价”。
毛泽东这番见解,几乎是对欧洲未来几十年局势的准确预言,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的“软骨病”和没有主见的立场暴露得淋漓尽致,哪怕美国都已经露出獠牙,自诩“团结”的欧盟仍没有展现出一点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