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活动所产生的海量数据,蕴藏着巨大价值。善于分析、研究、运用数据,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一项基本功。
数据是一种精确的表达方式,反馈出的信息往往是生动的、有说服力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面对反对整治公路晒粮的声音,亮出了一组细致的调查数据:全县1998个生产队,只有220个在公路上打场晒粮,没有在路上晒粮的生产队反而提前5天完成夏收和征购入库任务;107国道在石家庄地区全长98公里,因晒粮只剩半幅路,司机要增加78次刹车动作,每部车多耗油11.7公斤。有理有据,让人信服。经过整治,沿袭多年的公路打场晒粮现象彻底消失。
数据有用,我们要善用。若不能合理运用,数据就只是干巴巴、冷冰冰的数字。心中无“数”、不会用“数”,不能从数据中发现问题、研判趋势,这是工作方法上的缺陷,更可能给事业发展造成损失。当今数字化时代,海量数据唾手可得。领导干部更应当增强数据思维,让数据“活”起来。
善用数据,要培养“既见数字更见逻辑”的思维习惯。数据思维的本质,是穿透数字表象、把握内在关联的认知能力。比如,如何把城市路网的车流轨迹转化成信号灯配时的优化方案,怎样从气象、水文以及野生动植物等数据中把握山川河流的生态脉搏?看似抽象的数据,实则是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的重要依据。领导干部要养成“三问”习惯——数据能回答什么?数据掩盖了什么?数据的组合又能揭示什么?唯有让数据成为思考的坐标系,从海量信息中捕捉“看不见的关联”,才能避免手中有数、心中无策。
善用数据,要锤炼“化趋势为行动”的转化能力。数据价值的最终体现,在于从数字增减中找准工作发力点。比如,河北对12345热线平台上企业和群众咨询、反映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算出”反映最集中的民生痛点、治理堵点,推动从热线接派办向深挖数据主动找问题不断深化,让一件件民生诉求变成民生实事。又比如,2024年末,我省常住人口由长期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2万人。各地各部门就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判,搞明白他们因何而来,捕捉背后的发展信号,为下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布局等提供决策支持。数据只有从报表走进车间田野,变成改革攻坚的路线图、改善民生的规划表、优化营商环境的任务单,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领导干部善于分析、研究、运用数据,以心中之“数”锤炼手中之“术”,就一定能将数据资源转化为治理效能,进而更好地履职尽责、实干担当。(康乾)
黄骅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 | 河北日报客户端
编辑 | 赵浩伊 实习编辑 | 赵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