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口口声声各项大奖,花几百万几千万花那么多钱排一台戏,得了奖之后放在仓库里,老百姓也看不到,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
2023年5月20日山西高平举行了传统戏曲梆子会,一名优秀的男演员在演完《清风亭》后得到评委一致好评,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个水平的艺人,应该有不错的收入,如果是体制内的,肯定是正式工,结果却是:他在剧团当了5年的临时工,月薪仅1500,平时靠送外卖跑网约车养活有3个孩子的家庭!
如果你是何赛飞,也会发出“钱呢”、“戏呢”的咆哮吧?
两年过后,第六届非遗相声大会在深圳隆重举办,虽说相声和梆子不是一回事,但同属艺术行业,作为观众的我们,绝对不希望“有实力的艺人每个人只拿1500元,连正式员工都当不了”的悲剧再次出现!
但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讽刺:
50位拿着固定工资的主流相声演员不远千里奔赴深圳,开了三场,一共2400张门票,每一场都没有坐满观众,作品非常老,动辄二三十年,且每一个作品里出现传统活!
最可笑的是,艺人们似乎没有进行过彩排,张口就是吃栗子,要掌声的包袱频繁使用,七组人里有五组人在用,表明他们根本不在意作品好不好,观众笑没笑!
关于主流相声演员和非主流相声演员,外界一直有个误区:认为主流相声艺人的罪过就是打压郭德纲,打压小剧场相声!
说实话,不同圈层之间出现打压、拉踩,再常见不过了,自古就有“文人相轻”,电影圈周星驰被排挤,唱歌圈刀郎被排挤,相声圈郭德纲被排挤,老郭有句名言:当你的才华远超同行时,这罪过还小吗?
只要主流相声艺人好好打磨作品,提升业务能力,给观众送去笑声,他们和郭德纲之间的恩怨,充其量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没人会在意!
但现实中的他们,显然没有做到这点,非遗相声大会是一年一次,不是一个月一次,更不是一周一次,这些拿着工资的主流相声艺人,一年产出一段相声作品,难度很高吗?为什么会出现2002年的《红灯记》?
老百姓常说,在其位谋其政,主流相声艺人向来以“继承创新相声这门传统艺术”为己任,但凡他们尊重深圳买票的观众,尊重自己的行业,都不会是现在这种效果!
曾有媒体人爆料,曲协每年有1900万左右的经费,而德云社呢,每年缴税过千万,一个是拿着经费不创作,打着“非遗相声大会”的旗号赚补贴,一个用市场规则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创作好作品,孰优孰劣,一眼便知!
你可以不欣赏郭德纲这个人,或者他的作品,但你抹不去他对相声的热爱以及专业性,或许就像网友们常说的那样:主流相声圈的艺人一旦失去了固定工资,90%的人都要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