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与你素未谋面又“无话不谈”的网友,声称自己是“联合国工作人员”,并向你提出需要帮助,你会相信对方吗?家住深圳的郝女士就被这样的诈骗分子迷惑,掉入了为她量身定制的陷阱,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被骗走111万元。
(2月22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事情的经过并不复杂:70多岁的郝女士在某网络社交平台上偶然结识了一名男性网友,对方说自己是联合国的工作人员,现在正在国外当战地医生。神圣的职业光环、崇高的社会地位、特别的人生经历,以及对方时不时体贴关怀、嘘寒问暖,都让郝女士对其心生好感。很快郝女士“坠入爱河”,只不过是“被呛到了”。正是在“爱情”和“亲情”的双重捆绑下,郝女士陆续被骗走111万元。
类似的案例一再发生,有老太婆被欺骗的,也有老头子被欺骗的。前段时间不就有一位大妈千里迢迢寻找网友的新闻吗?不就有一位大爷千山万水要见见妹妹的事件吗?每次一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们总是能看到留言区里阴阳怪气、讽刺挖苦的话语:这是为老不尊,这是老不正经,这是吃饱撑的,这是退休工资太多了。从正面的理解而言,是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而换一个角度看,这分明是“受害者有罪论”。
可以说,不管被骗的原因是什么,受害者都是无辜的。真正该谴责的是那些骗子,而不是往受害者的伤口上撒盐。理论上而言,年轻人有追求爱情的权利,老年人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不是“有情感的老人”错了,不是“追求爱情的老人”错了,而是骗子错了,管理错了,社会错了。老人就没有情感需求了?老人不是吃五谷杂粮的?老人也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骗子的“镰刀”收割了老人的“韭菜”,我们不能怪“韭菜”而是需要夺下骗子手中的“镰刀”。
这起事件中,老年人为何会陷入如此深的骗局?老年人自身的轻信固然是一方面原因。然而,更需要我们反思的是,我们的社会是否给予了老年人足够的关爱与支持?家庭层面,子女由于工作忙碌,与老人的交流往往局限于物质生活的供给,却忽略了老人精神世界的丰富与陪伴。社会层面,针对老年群体的反诈宣传还不够深入细致。许多老人对网络的认知不足,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却很少有人给予他们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当前网络环境虽然日益完善,但在应对新型养老诈骗方面仍存漏洞。网络平台在对用户身份的核实、信息的监管等方面存在漏洞,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法律的惩处力度虽然在不断加大,但正如那句经典的话说的一样“不看广告看疗效”,为何网络骗子还是那么多?是难以发现,还是处罚就像挠痒痒?
避免老人成为“网恋骗局”里的“韭菜”,显然需要“法律的斧头”砍一砍“网恋的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