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观点,说廉价的农民工供养出了廉价的大学生,这话乍一听挺扎心,但细细琢磨,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



先来说说农民工,他们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每天天不亮就奔赴工地,在高温酷暑或者寒风凛冽中辛苦劳作。他们从事着最繁重、最危险的体力活,像扛水泥、砌砖头、高空作业等等。可即便如此,他们的收入却并不高。很多农民工每月拿着几千块钱的工资,扣除日常开销,能攒下的钱少之又少。他们的廉价,体现在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上。为了多挣点钱,他们背井离乡,远离家人,一年到头可能就春节才能回家团聚。

再看看被农民工供养出来的大学生。现在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薪资水平并不理想。寒窗苦读十几载,本以为能凭借知识改变命运,可进入社会后却发现,工资可能也就比农民工高一点。很多大学生从事着基础的工作,拿着几千元的月薪,除去房租、吃饭等生活开销,所剩无几。他们的廉价,似乎体现在学历与收入不成正比上。一些大学生学的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就业困难;还有一些岗位,对学历要求过高,造成人才浪费,进一步压低了大学生的薪资。

那我们不禁要问,下一步还有什么是廉价的呢?从教育资源分配来看,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可能导致农村孩子未来的发展受限,他们的潜力或许会被廉价对待。农村的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不足,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很大。孩子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质量不高,即便努力考上大学,在就业竞争中也可能处于劣势。

从社会层面讲,一些基层劳动者,如快递员、外卖员等,他们的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却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压力。一旦遇到恶劣天气,订单增多,他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但他们的收入增长缓慢,权益保障也存在一定问题,他们的劳动价值似乎也在被廉价化。

其实,无论是农民工、大学生还是其他基层劳动者,他们的价值都不应该被低估。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保障他们的权益;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合理用人,给予员工合理的待遇;教育部门要优化教育资源分配,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更多的 “廉价” 出现,让每个人的付出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让社会更加公平、和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