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敢言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表示,乌克兰矿产协议的达成已经“非常接近”,这是乌美关系的又一重大转折。而与此同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在21日公开表示,双方正在起草协议草案,计划通过协议进一步增强两国间的联系。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两国加强合作的一步,但仔细分析其中的深层次博弈,我们不难发现,背后蕴藏着更多的危险与风险,尤其是对乌克兰自身的长远利益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极其危险的交易。
美国提出的所谓“稀土换援助”的矿产合作协议,初看似乎对乌克兰有着巨大的诱惑力。稀土矿产作为当前全球战略资源之一,对任何一国来说都是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资源。尤其在全球产业链日益紧密、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稀土矿产成为了国际竞争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而美国急需稳定且多样化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在与中国的战略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稀土矿产的供给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乌克兰面对美国的这一协议提议时,并未马上答应,而是提出了“安全保障”的要求。泽连斯基明确表示,协议需要公平并能带来切实的结果,乌方才会考虑签署。这无疑暴露了美国协议背后可能的危险性。美国提出的“稀土换援助”计划,表面上看是为乌克兰提供经济援助与矿产开发支持,但事实上,这也是美国加大其对乌克兰经济依赖的手段。通过控制乌克兰的矿产资源,美国不仅能进一步加强其战略资源的掌控,更能借此加大对乌克兰的影响力,甚至在未来的国际谈判中,以此作为筹码进行政治博弈。
协议中的一个关键内容,便是乌克兰是否继续使用美国“星链”系统。所谓的“星链”计划,是由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推出的一项低轨道卫星互联网服务。这一系统在俄乌冲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乌克兰提供了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尤其是在战场上至关重要。然而,美国通过这一“星链”计划,实际上已经掌控了乌克兰通信领域的一部分主权,并通过这个手段对乌克兰施加了巨大的政治与军事影响力。
据路透社22日报道,美国可能因矿产问题切断乌克兰的“星链”互联网服务,这一消息无疑揭示了美国在协议谈判中的真实意图。虽然美国表面上承诺向乌克兰提供必要的援助和资源,但一旦乌方拒绝美国的提议,或对协议的条款提出异议,美国则可能以“断网”这种直接威胁的手段迫使乌克兰妥协。
这种做法毫不客气地表明,美国不单单是想通过合作来增强两国的关系,更多的是通过这种资源与技术的控制,进一步掌控乌克兰的政治命脉。美国通过“星链”计划,实际上已经在乌克兰的通信基础设施中埋下了“政治钉子”。而一旦乌克兰不按照美国的要求行事,美国完全可以随时利用这一“科技武器”对乌克兰施压,迫使其按照美方的意图行事。
泽连斯基在拒绝初步提议时所表露出的坚持,以及美国在后续谈判中对“星链”服务的提及,实际上显示出乌克兰在这一问题上的严重困境。作为一个受到严重外部威胁的国家,乌克兰本可以通过与多方合作,确保自己在国际体系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权。然而,事实证明,乌克兰的外交空间正在被美国及其盟友逐步收紧。
美国急切推动俄乌停战并提出矿产协议,背后折射出其全球战略布局的深远意图。美国通过近三年的冲突,已大幅削弱了俄罗斯的实力,并且看到了这一局势所带来的战略空间。美国认为,遏制中国的时间已不多,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经济、军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美国需要通过将其资源从欧洲转移到亚太,来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压制。
美国在南海、台海等关键区域的军事部署愈加频繁,联合盟友开展大规模军演,试图通过展示武力来威慑中国。而乌克兰,作为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一枚棋子,正在被用作对中国围堵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与乌克兰的矿产协议,美国不仅能够获取稀土等重要资源,还能够借此加大对乌克兰的控制,确保其在未来国际局势中的“话语权”。
面对美国愈加明显的围堵,中国早已做好准备。中国在军事上,凭借强大的导弹系统、三航母战斗群以及不断壮大的高超音速导弹力量,构建起了强大的防御能力,逐步形成了“海陆空火”协同作战体系。而在经济领域,中国的抗压能力也日渐突出。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推动能源进口多元化以及加强与全球伙伴的合作,中国已经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国的三轮对华制裁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加剧了自身的贸易逆差和国内通胀压力。相比之下,中国通过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特别是在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地区的广泛合作,成功构建起了对外经济的韧性,避免了美国制裁的冲击。美国无论是在军事还是经济上都面临着中国的强大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