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敢言

随着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根据彭博社的报道,美国急切推动美俄谈判,期望通过乌克兰停战实现双方利益的平衡,进而减少对俄罗斯的压力。然而,这一战略转向,虽然能为美国带来缓解,但对中国来说,潜在的威胁却在不断加剧。美国在战略上准备将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这意味着中国将成为美国的主要“军事目标”。美国的这一布局,标志着其在全球霸权之路上开始全力围堵中国。



美国推动俄乌停战,表面上看似是为了促成和平,但背后却有着更深远的战略考量。美国通过近三年的冲突,已大幅削弱了俄罗斯的实力,并且看到了这一局势所带来的战略空间。美国认为,遏制中国的时间已不多,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转移战略资源的时机已然到来。只要俄乌冲突得到缓解,美国便能迅速将重心从欧洲转移,增加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围堵。

近年来,美国在南海、台海等关键区域的军事动作不断加剧,通过与盟友的大规模联合军演,试图展现其强大的军事威慑力。然而,美国在这些区域的军事存在并非毫无顾虑。尽管美军频繁进行实战演练,展示强大军力,但往往言辞激烈,行动却显得“雷声大,雨点小”。例如,近期美军便在24小时内两次发出“避免冲突”的指令,这背后反映出美军在对华政策上“既想打压又怕失控”的复杂心理。

在军事上,随着中国区域拒止能力的不断提升,美军传统的航母威慑战略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的东风26导弹能够精准打击关岛,而055型驱逐舰也已经出现在珊瑚海,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在本土周边的战略防御能力。美军在这些地区的优势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显而易见。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慑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传统的力量投送方式已无法发挥预期作用。



与此同时,经济领域的博弈也没有取得美国预期的成果。美国实施的三轮对华制裁并未能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反而使得美国自身的贸易逆差扩大了50%,国内通胀压力加剧。相比之下,中国通过多元化能源进口,加强与俄罗斯、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数字经济,成功构建起了较强的经济抗压能力。即使特朗普重新加征关税,这一“最后一张牌”也未必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中国有着充足的反制手段,让美国在经济制裁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在军事和经济领域的双重较量中,中国的优势逐渐显现。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三支航母战斗群,并在六代机和高超音速导弹等先进武器的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新型武器的出现,不仅大大增强了中国的远程打击能力,也为其构建起“海陆空火”协同作战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强大工业产能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备物资。2024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球的35%,这使得中国在“持久对抗”中拥有了无可比拟的发展潜力。生产即战力,这一优势将在长期博弈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国际合作的加强也为中国带来了更多的战略机遇。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尤其是其对盟友的过度干预,已经让许多国家开始反思与美国的战略依赖。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欧洲国家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战略上依赖美国的风险,开始追求更为独立的战略路径。在中东、东南亚等地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协调合作日益增多,尤其是在巴以冲突和南海问题上的合作,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国通过积极拓展“朋友圈”,推动和平发展的国际新秩序,不断挑战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美国的军事、经济、国际三大板斧在中国身上的施压策略,虽然依然强大,但其效果却在逐渐减弱。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在军事和经济领域的突破性进展,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