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乌战争接近尾声,一场关于“中乌关系”的大讨论在网上兴起,就在美俄高层密切谈判之际,中乌两国外交官也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进行了会面,在提到中乌关系时,我方外交人员明确回复,中乌是朋友更是战略合作伙伴。
在乌克兰最近召开的一场发布会上,当中国记者提问,乌克兰说中国是俄罗斯的帮凶,又希望中国在结束俄乌战争中发挥影响,那中国到底是乌克兰的敌人还是朋友?对此,泽连斯基的回答也非常坚定,说乌克兰从来没有把中国视为敌人。这些事件,难道意味着中乌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吗?
大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惑,主要还是俄乌战争给闹的,正所谓“朋友的敌人就是敌人”,中俄关系近年来迅速回温,导致很多人对中乌关系存在很大误解,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和乌克兰不仅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不少关键时期,都是乌克兰出手拉了我们一把,我们有很多军工压箱底的技术,都是从乌克兰手里拿到的。
1991 年苏联解体,乌克兰宣布独立,次年1月,中乌两国正式建交,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大量苏联时期的军事遗产。当时,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急需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乌克兰向中国出售了不少苏联时期的武器装备和技术,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辽宁舰的前身 “瓦良格” 号航母。
1998 年,中国创律集团通过公开竞标,以 2000 万美元的价格从乌克兰购买了当时苏联没完工的航母 “瓦良格” 号,你别以为我们花了一个多亿就买回来一个空架子,乌克兰还附送了全套设计图纸和舰载机陆上模拟训练系统,而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乌克兰全都大方的交给了我们,一点没有藏着掖着。
航母可是真正的大国重器,美国和俄罗斯巴不得我们一百年都造不出来,对自己的技术和专利是严防死守,美国宁可把自己退役的航母炸毁也绝不出售,俄罗斯把自己的航母卖给了印度,却对核心技术守口如瓶,像乌克兰这么坦率的交易,放眼全球都找不出第二例。“瓦良格” 号历经千难万阻抵达中国,经过改造后,成为了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极大的提升了中国海军的实力。
除了航母,我们掌握伊尔-78空中加油机技术也要感谢乌克兰。众所周知,空中加油机对于提升战机的作战半径和续航能力至关重要。1996年,中国从俄罗斯引进了苏-27生产线,十多年来它一直是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可遗憾的是,俄罗斯对配套的空空导弹技术严防死守,半个字都没有向中国透露。没有导弹的战机就像是战场上没有武器的士兵,成了活靶子,这个时候,乌克兰伸出了援手,向中国出售了R-27空空导弹技术,我们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出了自己的空中加油技术,增强了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突破了俄罗斯的卡脖子困境。
回顾历史,乌克兰在军工领域对我们是相当慷慨,除了航母、空空导弹之外,在雷达、航空发动机、声呐、气垫船等核心零部件方面,乌克兰也多次提供关键技术支持,所有向中国转移的技术加起来超过了15000项,甚至可以说,要是没有乌克兰,我们的军工技术发展还要走不少弯路。
除了军工领域,在经贸方面,中乌合作同样成果丰硕。俄乌战争之前,中国一直是乌克兰最大的外贸合作伙伴,双方在农产品、工业制成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乌克兰的农产品,像小麦、玉米等大量出口到中国,满足了中国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而中国的工业制成品,比如机械、电子设备等,也在乌克兰市场颇受欢迎。
既然乌克兰和中国曾经的合作这么融洽,网友也提出,俄乌战争即将画上句号,双方的表态是不是意味着,中乌的经贸合作,也将进入新阶段呢?
这种说法非常有道理,现在的泽连斯基恐怕既懊恼又无奈,一场俄乌战争,乌克兰牺牲了几十万国人的性命,结果却沦为大国博弈的工具,美国是靠不住了,俄罗斯也彻底闹掰了,未来乌克兰最大的麻烦就是重建问题,泽连斯基要是能清醒过来,向东看看,中乌两国说不定能在重建问题上达成很深入的合作。
3年战争导致乌克兰国内的基础设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最新消息显示,俄罗斯没准要拿出3000亿美元来重建乌克兰,而据外媒预计,乌克兰的重建费用至少要花掉5000亿美元,这么大的蛋糕,很多国家都会想要来咬上一口,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丰富经验,被誉为 “基建狂魔”,中国企业参与乌克兰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的重建工作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比如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改善乌克兰的交通状况,促进其国内的物流运输和经济交流;建设新的发电厂、升级电网,保障乌克兰的能源供应稳定等等。
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乌关系正在展开新的篇章,无论是从历史上的合作,还是未来的发展潜力来看,乌克兰都不是中国的敌人,就像咱们外长说的那样,中乌早就建立了双边战略伙伴关系,这句话不仅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尊重历史的态度,也表明了我们期待合作和和平的外交立场,战争即将成为过去,接下来该期待的是,中乌经贸合作迎来新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