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公开指责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是"独裁者"两天后,美乌双方重启关键矿产协议谈判。乌克兰总统周四与美特使凯洛格会面后表示"重燃希望",语气较此前明显缓和。这场谈判的核心是"矿产换安全":美方要求获得乌克兰矿产开发权及50%收益(约5000亿美元),但此举违反乌现行法律;乌方则提出修改方案,强调"经济与安全必须同步",并要求美国提供实质性安全保障。然而,批评者指协议形同"新殖民主义",且乌克兰稀土储量(主要在高强度磁铁中使用)远低于美方预期,大部分矿产位于俄控区。

这场谈判背后是复杂的美俄乌三角关系。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矿产协议为筹码,推动结束持续三年的战争,并补偿美国军援支出;泽连斯基则希望在特朗普会见普京前先与美总统会晤,确保乌克兰利益不被牺牲。值得注意的是,美方承认未来乌克兰的安全保障主要依赖欧洲,矿产协议仅是经济绑定工具。

谈判破裂的内幕也浮出水面。上周美国财长贝森特携协议草案突访基辅,要求泽连斯基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签署,但遭拒绝。贝森特解释美方逻辑分三步:先通过矿产绑定强化美乌经济纽带,再说服美国公众支持持续介入,最后以"制裁可调节"为筹码迫使俄罗斯妥协。然而,这一策略引发双方激烈互撕。特朗普批评泽连斯基未举行选举(实为战时戒严令限制),泽连斯基则反击特朗普轻信俄方"假消息"。特朗普甚至在社交媒体称泽连斯基是"独裁者",引发北约盟友强烈不满。

尽管分歧显著,美方仍将矿产协议视为结束战争的关键。分析认为,协议能否达成取决于三个因素:美国能否提供令乌克兰安心的安全保障,欧洲是否愿意分担更多防务责任,以及俄罗斯对美乌经济捆绑的反应。这场博弈不仅关乎乌克兰的未来,也将重塑东欧地缘政治格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