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季节判断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考点,需要结合地球运动、气候特征、自然现象等多方面知识。


一、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移动

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1)3月21日(春分):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春季,南半球秋季。

(2)6月22日(夏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夜最长,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3)9月23日(秋分):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秋季,南半球春季。

(4)12月22日(冬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南半球昼最长,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2. 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角



(1)某地昼长>夜长 → 该地所在半球为夏半年(夏季或春秋过渡)。

(2)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 太阳直射该地所在纬度,可能为夏至或冬至(取决于纬度位置)。

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的 根本驱动力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1.夏季(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整体 向北偏移(南半球反之)。

2.冬季(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整体 向南偏移。

3.移动幅度:约 5°~10°纬度(如赤道低气压带夏季移至北纬10°附近)。

三、陆地等温线的形态

1.一陆南七陆北的意思


‌“一陆南七陆北”是指在一月份时,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而在七月份时,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2.具体解释


一月份(1月陆南)‌:在一月份,北半球的陆地温度相对较低,因此等温线向南凸出。这是因为南部温度较高,等温线自然会向温度较低的北部弯曲。同理,在南半球的一月份,由于越往南日照时间越长,陆地升温比海洋快,等温线也会向南凸出。

‌七月份(7月陆北)‌:在七月份,北半球的陆地温度相对较高,等温线向北凸出。这是因为夏季时,陆地升温比海洋快,而且越往北日照时间越长,导致等温线向北凸出。在南半球的七月份,情况相反,由于越往南温度越低,等温线会向北凸出。

3.地理背景和成因


这种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与地球的季节变化和地表温度变化密切相关。夏季时,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导致等温线向北凸出;冬季时,陆地降温快于海洋,导致等温线向南凸出。这种规律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适用的,因为赤道是温度的分界点。

通过理解“一陆南七陆北”的规律,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提高答题技巧,节省答题时间。

四、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

1. 气候与天气特征


(1)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夏季干燥(如南欧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


(2)季风气候区:东亚夏季盛行东南风(湿润多雨),冬季西北风(寒冷干燥);南亚夏季西南风(雨季),冬季东北风(旱季)。

(3)河流水文:


①塔里木河汛期在夏季(冰雪融水);

②地中海河流冬季汛期(冬季降水多)。

2. 动植物与农事活动


(1)北半球:春季樱花开放(3-4月),秋季候鸟南迁;

(2)南半球:澳大利亚小麦播种在秋季(3-5月),收获在夏季(11-1月)。

(3)南极科考最佳时间:南半球夏季(11月-次年3月,北半球冬季)。

五、天文现象与地理标志


1. 极昼/极夜现象

(1)北极圈极昼(6月)→ 北半球夏季;

(2)南极圈极昼(12月)→ 南半球夏季。

2. 太阳视运动与影子方向


(1)北半球冬季: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正午太阳高度低,影子长;

(2)北半球夏季:太阳东北升、西北落(高纬度地区),正午影子短。

六、南北半球差异


1.季节相反: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为冬季(如12月澳大利亚过圣诞节是夏季)。

2.气压带风带移动:夏季(如北半球)赤道低压带北移,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地中海地区(干燥)。

七、解题技巧


1. 抓关键词:如“昼渐长”“极昼”“盛行风向”“河流汛期”等。

2. 注意半球信息:题干中若未明确说明半球,需通过经纬度或地理标志(如澳大利亚、巴西在南半球)判断。

3. 排除法:结合日期(如3-5月北半球春季)或自然现象排除错误选项。


4.例题解析

(1)题目: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全年最大,且昼长达一年中最长,该地位于哪个半球?此时是什么季节?

(2)分析:

①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且昼最长 → 太阳直射该地所在半球回归线(夏至日)。

②若该地位于北回归线及以北,则为北半球夏季;若位于南回归线及以南,则为南半球夏季。


掌握以上要点后,结合题目信息灵活运用,季节判断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