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成名之前就关注到巴特勒的人,他一路走来的成长真的是被球迷看在眼里的,从低顺位区逆袭成功,多次打出以下克上的翻盘战绩,对于这样的强悍形象,确实是足够吸引球迷。只是我们也在好奇,这样的能力对于一位首轮30顺位的球员,到底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回顾职业生涯轨迹,巴特勒在生涯第二年开始获得出场机会,一开始主要是以空切、弱侧接应的突破,以及进攻篮板争抢为主要进攻手段,赛季后半段开始增加三分投射。进入第三年后,由于赛季初期罗斯没打几场比赛就受伤,赛季中期公牛选择把鲁尔邓交易,巴特勒则成为了公牛外围的第二持球点。球权增加虽然让他的命中率稍稍下滑,但巴特勒逐渐开始转型,从攻防均衡的侧翼大锁,逐渐进化为持球进攻核心。

然后就是巴特勒新秀合约最后一年的爆发,他入选了全明星,后续的持球比重、进攻发起需求越来越大,从公牛、森林狼、76人到热火,巴特勒一直是外围最成熟、破坏力最大的持球人。



一直到现在,加盟了一直以独特进攻体系闻名,手握库里和格林两位冠军元老的金州勇士,巴特勒开始展现出自己职业生涯早期的兼容性能力,结合个人技巧和比赛经验,逐渐成为勇士体系之外的一把尖刀。

这就是巴特勒在全明星赛前四场比赛里打出来的最好表现诠释。

前四场比赛数据:

场均出场时间32.5分钟,21.3分7篮板(4.7进攻篮板)5.3助攻1.3抢断

从前四场的成绩来看,在罚球、进攻篮板甚至于作为进攻组织点的表现都很突出。而要注意的是,在来到勇士前,由于和热火的矛盾,巴特勒其实脱离常规赛正常出赛状态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因此在投篮方面确实有一些间断反应。一直到对上火箭的第四战才开始投进外线三分,以及他过去依赖的中距离跳投整体效果都不算好。



按照这样的初始状态看,后续巴特勒在个人进攻上,应该会增加更多的中距离跳投和外线出手。

在团队层面上,后续应该会有更多在库里、格林、巴特勒三人间的配合战术,这三人的局部进攻对于任何防守对手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是勇士后续的进攻主线;另外,在库里不在场时,科尔很可能会让巴特勒带着波杰姆斯基出场,作为巴特勒带队阵容的进攻主轴。

当然,等到库明加回来,他和巴特勒之间会选择什么方式,这一环目前还是不好讨论的,相对而言也是个人十分好奇的。

以下,我们针对面对公牛、雄鹿以及独行侠三场比赛中,巴特勒的单场比赛表现来回顾他的发挥。

第一场:勇士vs公牛

比赛一开始时,勇士想让巴特勒快速融入球队的意图相当明显,开局前7分都和巴特勒有关。而在这之后,由于阵容替换,再加上公牛对人防守比一开始设定的局面要艰难不少,诸如约什-吉迪单扛了几次巴特勒的单打,甚至还得到盖帽,而帕威、多森姆、布泽利斯等人也都有撑住比赛局面。



但全场10中7、投进四记三分,拿下17分的波斯特帮勇士找到了下半场进攻的突破口,利用武切维奇在挡拆后的延误不及时,库里得以打出第三节单节24分的出色表现。他可以在无球端借助弱侧或者后门跑动设立掩护,搭配上巴特勒的组合,让勇士除了格林之外多了一个极聪明、甚至个人进攻威胁上更为难缠的高位掩护人,也在第三节极少持球的状态下高效拿到7分。

当库里的三分在第三节把公牛的领先基本消耗完后,选择了下场休息,接着换上接管战局的巴特勒稳定战局。对于这样的班底,必须承认,有库里和巴特勒连续不间断地维持进攻端,是本场比赛勇士的最大优势;而另外一点在于,当这场比赛没有过度意识到格林的作用,勇士却还是打出了大幅度的逆转,这就意味着过去在功能上被认为勇士最难以取代的格林,他在某些方面的功能也在渐渐被巴特勒取代。

而这些内容,在后续的比赛中可以持续观察,诸如拿下14分的希尔德,本场比赛得到一些时机不错的无球空切,而大多是都是和巴特勒的配合;还有得到16分5篮板7助攻的波杰姆斯基,他合巴特勒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值得后续观察的部分。



第二场:勇士vs雄鹿

这场和雄鹿的比赛,第一个感触是来自于巴特勒和利拉德,这对曾经在交易传闻中可能成为搭档的两人,如今穿着10号球衣各为其主,想来也是感慨。

其中有一球,波蒂斯先是低位单打波斯特成功,后续防守人变成巴特勒,顺势防住了下一回合;还有一球是巴特勒被盖、但在地板上抢球,救回来后勇士顺利打进。大多都是在远端或是是持球人陷入小视野后、来自弱侧的突袭埋伏,这是巴特勒为人熟知的强项。

和格林搭配,两人有不少高低位配合。特别是上半场最后一攻相当经典,甚至还有巴特勒持球后,搭配格林、库里的三人进攻;这种半边的强侧三人可以互换很多持球无球角色的搭配组合,可以预计的是,后续比赛里应该会大幅增加三人的进攻组合戏份。

一开始还在担心不擅长三分的两人会不会出现位置重叠,但从比赛来看,不夸张的讲,任何球队都希望自己阵中有两个能在高位执行挡拆、处理4打3以及高位发牌,防守端也能指挥全局的球员。这就是巴特勒和格林二人的价值。



而且当二人同时在场时,巴特勒有很多其他角色可以扮演。上述提到的三人进攻,就是让格林持球时,巴特勒如果站在底角,也不至于变成等球射手,而是可以借助走位来启动三人小组的进攻变化。从球队局面来看,如果场上能至少保持巴特勒或者格林,不只是对于库里,对于希尔德、乃至于其他阵容中库里不在场时,要分担跑动投射责任的球员来说,也都是很好的机会。

此外,还有一位受益者,来自波斯特。对于本场比赛巴特勒发动破坏防守后的得分机会都把握的不错,除了在外线得分,也有巴特勒在高位直塞到波斯特的篮下终结。

这就说回来了,勇士在调度巴特勒上不只考虑了和库里之间的互补,也要考虑和格林之间,这一点在库明加归队后应该还会有很大变动;本场比赛第三节后半段到第四节中段,巴特勒持球主导时,如何通过点名单打来针对雄鹿,这些都是热火时期看到过很多次的画面了,也不是什么陌生场景了。

第三场:勇士vs独行侠

和独行侠的这场比赛,抛开判罚的影响,两队之间展开了非常的对垒。



勇士一开始让格林持球时,巴特勒尝试往内线终结位置站,想要拉扯出更多的外围空档。而有意思的是,一开始巴特勒拿球时,如同上一场所提到的,他会更多地去制造希尔德的出手机会,但可惜希尔德本场比赛状况不好;但从长远来看,勇士应该还是会大量开发两人的搭配效果,以创造出另外一条稳定的进攻线。

独行侠本场比赛明显针对巴特勒前几场表现做出了应变,在巴特勒挡人或者是无球走位,在油漆区边缘接队友传球时,独行侠选择不去刻意阻挡巴特勒的走位路线、而是引导他到特定位置,等 他拿到球后立刻下手夹击。

因为巴特勒在接球后大部分都是必须要背对篮框后转身,当然以他的经验和球商,他都是会在拿球前先研究好拿球后的状况,再来决定下一个动作。

但独行侠一方因为内线高度不足,只能依靠机动性填补的特性,只能选择在球传给巴特勒后 ,再来协防夹击,也确实成功了不少次。勇士在上半场屡屡吃瘪,下半场开始做出调整,一个是利用 格林在巴特勒的可视范围内,让巴特勒针对防守夹击的状况,可以用格林的走位来做出应变;另外一个,也开始尝试用平传、而非带有点弧线的高吊球,减少传球滞空和对手防守应变的时间。

这也是两队主要的互相拆招,只是后续在判罚上出现太多争议,本场比赛的关注重点也就随之转移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