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行业首个深度融合DeepSeek能力的岚图知音逍遥座舱OTA 2.0发布,东风奕派 eπ008全新六座Ultra版启动交付;2月15日,东风汽车第三代全气候“智焓”热管理系统通过验收;2月17日,岚图汽车宣布,全品类车型将在2025年搭载华为乾崑智驾与鸿蒙座舱……新春伊始,东风汽车以“四天四突破”的节奏,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掀起创新浪潮,彰显其“勇当产业体系排头兵”的硬核实力。



在汽车产业的广袤版图中,肩负“打赢汽车工业翻身仗”使命的东风,作为国资央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链强链固链指示精神,以创新为驱动,以合作共赢为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突破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制约,连接断点、打通堵点,勇做现代汽车产业链“链长”,重塑自身产业链地位,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

技术突破,锻造自主可控的产业脊梁

2月15日,黑龙江漠河,国家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襄阳)寒区试验基地,搭载“智焓”热管理系统的测试车辆正经历-30℃极寒挑战。这是东风第三代热管理系统,具备同级领先的低温续航衰减率、-30~50℃超宽温域适应性等突出优势,为新能源汽车装上“全气候心脏”。



在当下汽车产业技术革新的浪潮中,东风汽车在电动化与智能化两大核心领域取得多项关键突破,锻造了东风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韧性。

今年的1月15日,面向49吨重卡的400kW燃料电池堆发布,整车百公里氢耗降低24.5%,东风氢能领域发明专利830项,位列国内主机厂第一;而固态电池车在2022年就完成50台全球首发,示范运营,现已具备正负极材料、隔膜、模组等全部开发能力,推动固态电池和氢能产业链从研发到应用的闭环。



“我们现在集成的固态电池包,能量密度高达405瓦时/千克,可以轻松实现续航1000公里。”东风汽车研发总院氢能技术总工程师李洪涛说,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容量保持率仍能超过80%。

不仅如此,东风汽车在“三电”领域的产业化布局也已全面落地。目前,已建成22GWh电芯、10万套电池系统、5000套氢燃料电池生产能力;在电驱方面,建成年产60万台自主乘用车电驱动总成及10万台商用车驱动电机能力;在电控方面,建成30万套自主控制器和70万套IGBT的生产能力。

我国汽车行业正加快驶向智能化竞争“下半场”,东风汽车凭借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中央集中式 SOA 电子架构,成功打造全新一代天元架构,实现自主 L2 + 级智能驾驶的量产,并推动L4级智驾产品在全国多个城市投入示范运营。



这意味着,东风汽车的用户将率先体验到更加智能、便捷的出行方式,车辆能够根据复杂的路况和驾驶环境,自动调整车速、保持车距,甚至在特定场景下实现自动驾驶,引领未来出行的新潮流。而最新的岚图知音逍遥座舱OTA 2.0上线DeepSeek多模态交互系统,实现“可见即可说、可触即可控”的类人交互。

东风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成果突破,强化了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不仅为东风的新能源车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更为整个行业的电动化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生态共建,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矩阵

在武汉经济开发区,东风联合华为、中国移动打造的5G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已覆盖660公里开放道路,每天300多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和30辆无人驾驶巴士在该区全域自由穿梭。



从这里出发,东风、百度的智能网联汽车已开向武汉三镇的8个城区。这正是东风“共生共赢”生态战略的缩影——当产业孤岛连成大陆,竞争力便如江水奔涌。

东风自建厂起,就以开放姿态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顶天立地”的产业生态。

1967年至1968年,一机部、湖北省、二汽共同规划湖北省内配套厂建设方案;1973年1月,二汽成立协作配套处,负责组织协作配套产品供应。到1975年二汽投产时,配套厂生产能力基本形成。到1983年,配套厂由初期主要分布在湖北省的26家发展到19个省、市、自治区的126家,二汽三种基本车型中的1559种零部件由126家配套企业供应;二汽整车及零部件生产所需原料、燃料1685种3625个规格由120家企业提供。

东风,在自身跨越发展中的五十多年历史中,始终发挥融通带动作用,共建产业生态,在2024年“制造翘楚”活动中,东风与80家伙伴签约21项战略合作,覆盖物流、钢铁、能源等领域。

保障供应链安全,东风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竞争,主导推动全行业不断追求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加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四链融合”。

瞄准未来汽车发展方向,东风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出行、自动驾驶、智慧物流、数字化汽车等“汽车+互联网”新领域,跨界融合创新,与其他领军企业强强联合,补链强链延链。



东风与中国一汽、长安共建固态电池联盟;与中铝合作开发高端材料;与中国中车联手打造华中地区首条汽车功率半导体模块(IGBT)生产线,实现国内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关键核心资源自主可控;与宁德时代共建120GWh动力电池产业园;联合航天科工开发高精度定位技术,与中国信科共建车联网安全实验室,形成“汽车+ICT+航天”创新联合体;联合华为、中移动推进5G车路云一体化,研发量产我国首款L4级远程遥控自动驾驶汽车Sharing-van,并在雄安新区等全国30多个城市示范运行,加速产业链智能化升级;与湖北交投等联合打造国内首条规模化应用的氢能源生态示范线;与中远海运等开展无人集卡示范运营;与11家单位成立车路云创新联合体,助力武汉、十堰等多个试点城市智慧交通建设。

针对行业共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东风牵头成立湖北省车规级芯片创新联合体,携手国内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企业及高校40余家,通过东风汽车百万辆级规模汽车芯片应用需求拉动,联合攻关,量产了首颗国产高性能MCU芯片——DF30;与相关单位联合攻关超大吨位一体化压铸装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这种“共生共赢”模式不仅提升了产业链韧性,更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制造成本,推动行业整体竞争力提升。东风正通过“科技跃迁行动”,与超300家伙伴共建12个产业创新联盟,推动产业链整体效能提升30%以上。

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加快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将汽车产业提升至万亿元级规模。”东风汽车主动融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企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产业链转型升级,在建设产业集群中发挥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

武汉,“中国车谷”。东风构建起涵盖整车制造与三电核心零部件的完整产业体系。目前,武汉经开区已汇聚 9 家整车企业、13个整车工厂以及 1200 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了一个从动力系统、车身系统到底盘系统、智能座舱系统、电气系统的全产业链生态,整车产能高达 250 万辆。

襄阳,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凭借在轻型商用车和中高端乘用车制造方面的优势,成为东风汽车的重要布局点。在这里,经济型电动车、轻型商用车以及国家级检测基地的布局,进一步强化了襄阳在汽车产业中的地位。

十堰,是东风的发源地,素有“中国商用车之都” 的美誉,在中、重卡车及军用车制造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东风在此布局的中重型商用车业务,持续推动着十堰汽车产业的繁荣发展。

随州,作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东风汽车在此布局的专用车业务,产品种类丰富多样,畅销国内外市场,为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更为重要的是,东风加快推进产业集群传统产业焕新,大力推进汽车产品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技术对传统汽车产业进行重塑,从研发、设计、工业生产、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给产业赋能,吸引众多“专精特新” 企业落户产业集群。与武汉经开区共同打造东风自动驾驶产学研用平台,集聚50多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以芯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精度地图等为核心的关键技术产业生态链。

目前,东风带动湖北2000余家零部件企业升级,集群内一级配套商已突破1000家,构建半径50公里的“两小时供应链圈”,成功将该区域打造成为全国零部件品类最全、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创新力最强的配套基地之一。2023年,集群内汽车总产量近200万辆,东风占比66%;汽车产业总产值超过6400亿元,东风占比超过34%。

这种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更为整个汽车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四天四突破”的技术突进,到“纵横联动”的生态布局,东风汽车正以“排头兵”姿态重构汽车产业逻辑:当华为乾崑智驾遇见岚图高端平台,当航天科技融入汽车制造,当产业链韧性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一个更具创新活力、更富生态张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然成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