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西花厅,灰墙橙瓦,肃静庄严,少了周总理的院子,顿时显得有些孤寂。
邓大姐坐在周总理生前的办公室里,嘴里似有似无地念叨着什么,昔日里那炯炯有神的双眼,此刻也变得红肿不堪。
西花厅
自周总理去世半个月以来,她一直忙着清理遗物,整理文件,已多日不曾合眼。
这天,她偶然收拾周总理的贴身物件,在保险箱的公文包里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小皮夹子。
她依稀记得1925年,他们在广州结婚时,周总理就曾用过这个皮夹子。
只是周总理,一直将其揣在贴身衣兜里,至于里面装了什么,邓颖超从未过问,也没有刻意打开过。
这天她带着一颗沉重的好奇心,打开皮夹子,发现里面有三封“年代久远”的信件,而这些信的每一句开头都写着同样一个字“超”。
邓颖超哭着看完了信件后,又将其原封不动地放回了皮夹子,谁知这时,皮夹子里又掉出了一张日久岁生的老照片。
周总理的皮夹子
邓颖超抹了抹眼泪,定睛一看道:“这照片上的人,是恩来一生的痛...”
那么话说回来,这个照片上的人究竟是谁?有着怎样的生平经历?他缘何成为周总理一生的痛?详情如下...
青年不得志,奔走为生活
那照片上的人,是周总理的父亲周贻能,他是江苏淮安驸马巷老周家的第七子,拥有大清学历最高的正六品官阶,曾是清末的“国学生、主事衔”。
周贻能
当年周贻能中了秀才之后,便想象着回到祖籍绍兴,和表亲一起学当衙门里的师爷,谁知周贻能虽有智慧,却不精通人情世故,故一直没能搞出个名堂来...
1898年,长子周恩来出生,而周贻能的弟弟周贻淦身患重病,为了给家中冲喜,周贻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长子,被过继到弟弟的名下。
1903年,长子周恩来和次子周恩溥在家塾读书,一年后,家中越发败落,周贻能便和妻子一起带着孩子前往清江浦万公馆读书。
周恩溥
都说嫁出去的姑娘,携家带口回娘家,日子会不好过,周贻能切身实际地感受到了。
为了不让岳母家人看轻,周贻能安顿好老婆孩子,便外出给人做幕僚、当文书。
怎奈,妻子也无法忍受娘家亲戚的冷言冷语,也不愿看着几个儿子受委屈,只好搬出万家,在离家不远的一处街道上,自立门户。
1907年,万氏因为生下三个儿子没能得到休养,多年来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周贻能因为外出工作,没能与妻子见上最后一面,而受到万母的百般刁难。
周总理的生母万冬儿
岳母深知周贻能没钱,却又要求:“冬儿的棺木必须要用楠木,棺橔盖、面、底部必须要用整棵楠木切割,切开的年轮必须是12朵正花”。
周贻能深感为难,只能卖掉家中两间房屋,为妻子换来一口楠木棺橔。
棺橔有了,万母又发话道:“冬儿的遗体必须要用百丈白绫包裹,并盘成蝴蝶,棺橔外部还要蒙上五层麻布,再刷七层漆”。
听完岳母的要求,周贻能无奈到抬不起头,他自知无力满足万母的要求,只能将妻子的棺寄存在寺庙里,待他出人头地,再行入殓...
周总理生母万冬儿
那年,周恩来10岁,父亲卖房葬母未果后外出谋生,他不得不肩负起照顾两个弟弟的责任。
1910年,周贻能辗转到铁岭县衙做一名文书,满腹经纶,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可“官场如战场”,周贻能是有平步青云的斗志,却生得一身傲骨,见不得衙门里的腐败勾当,只能放弃饭碗,再寻去处。
那时,周恩来正在老家料理养母的后事,对于父亲在东北的遭遇全然不知。
周总理
眼下,他又到了读中学的年龄,两个弟弟也急需安置,情急之下,他只好执笔书信一封寄给四伯周贻庚道:“我好想读书”。
至于周恩来为何不给父亲周贻能写信,大抵也是深知父亲漂泊不定,无力支撑罢...
收到侄儿的信后,四伯周贻庚万分心疼,他当即找到弟弟周贻能商量道:“将恩来接到东北吧,以后的学费由我负担”,周贻能虽然对兄长心存感激,却也因为自己没本事养家,而感到愧疚。
周贻庚
在东北,周恩来见到了3年没露面的父亲,可还没来得及与其分享这几年的辛酸,父亲又因为新工作的调遣,被迫将其送到了农场主的家里放马。
后来的后来,周恩来忙于读书,又考上了南开大学,离开了东北,而周贻能则为生计奔波,与儿子数年也难相见...
战时难相见,见时难相守
1918年,周恩来从日本留学回国过暑假,找到了在北京尹公署做收发的父亲。
数年不见,周贻能苍老了许多,但眉宇间依旧可见那份特有的倔强和对世俗的不屑。
周贻能
周恩来对父亲的傲骨十分了解,又很心疼他辗转奔波了十几年,到头来还是没能站住脚跟。
1918年8月,周贻能因为说话耿直又不圆滑,得罪了上司,被“扫地出门”,进而又辗转至南京寻找出路。
周恩来看着父亲年近半百,居无定所,劳烦伤神,心情十分低落,深夜躺在床上,满脑子都在回忆与父亲离别时的场景。
周总理
一想到母亲去世时,外祖母的各种刁难,使得父亲颠沛在外十几载不肯回家,便忍不住涕泗横流。
想来父亲如此要强,终究是因为没本事为母亲厚葬,遭人唾弃,而选择四处谋生...
从1907年到1918年,整整11年过去了,生母万冬儿依旧躺在庙里没有安葬,那是父亲周贻能的“脊梁”,也是周恩来一生的信仰...
1918年10月,周恩来返回日本东京大学读书已两月有余,每逢夜晚,便独自感伤。
周总理
情深之处,还在日记中写道:“此次心伤,已两月有余,每当月夕风晨,宇窗花前,吾心之念念吾家,想吾惠弟,尤难受也...”
可见,父亲周贻能为生活颠沛流离的模样,始终刺痛着周恩来的心,以至于事过数月,依旧无法释怀。
1922年,周恩来在法国组建少年共产党,其父周贻能在南京工作又半道离职,后被四伯周贻庚安排到东北,在烟酒事务局做办事员,这才算安定下来。
周总理
想来,周贻能一生要强,可以被人嘲讽、被人诋毁甚至可以接受儿子寄人篱下,但就是不能向妻母低头。
15年来,他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终于在哈尔滨烟酒事务局,看到了安葬妻子的希望...
谁知,战时的中国极度动荡不安,特别是较为繁华的东三省,在日据时代,几乎没有周家人的立足之地。
1927年,国共走向了对峙,周贻能在报纸上看到了国军和日本人通缉儿子周恩来的告示,心口不由得开始抽痛。
周总理
他既担心儿子会遭遇不测,又害怕儿子的革命工作无法进行,于是便以身犯险,来到周恩来的身边,帮助其联络地下党。
1928年,大革命失败,周总理不得不转移阵地,让父亲返回天津寻找四伯周贻庚。
不久之后,周总理在大弟周恩溥一家的帮助下,经东北秘密前往苏联,父亲周贻能,则在友人的关照下离开天津前往安徽工作。
周总理
后来“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彻底沦陷,周贻能因为担心儿子周恩来的安全,又悄悄前往上海,帮助儿子处理“地下”工作,待周恩来回到苏区之后,周贻能才返回安徽,继续存钱,回乡安葬妻子。
在苏区,周恩来历经了5次反“围剿”,最后一次失败之后,便与中央红军北上转移至陕北。
而此时,其父周贻能终于存够了钱,于1935年,将妻子的棺橔从庙里拉回淮安老家,安葬在周家祖地。
周总理
28年了,周贻能终于摆脱了过去的阴影,年过六旬的他在妻子的坟前点了一炷香,深深地鞠上一躬,转身又离开了家…
至于周贻能为何没有投靠自己的孩子,一来抗日战争已经打响,切断了彼此的联络方式,二来,不想给儿子添麻烦,以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待周贻能与儿子周恩来再见时,已经是1938年,那时周恩来已经成为中共党代表,正在西安与国民党谈判,而父亲周贻能,则已经过天津回到淮安老家。
周总理
后来淮安沦陷,周恩来派人将父亲接到武汉,武汉沦陷之后,周恩来又托人将周贻能等亲属安置到长沙、广西等地。
直到1940年,周恩来在南方局办事,长时间居住在重庆,周贻能又辗转多地来到重庆,这才有机会与儿子有了一段朝夕相处的日子...
父亲默默病逝,儿子痛及一生
自周老爷子来到重庆之后,便身体渐衰,周总理不许他再外出谋职,只是在红岩住处,扫扫院子,种种花,打理打理仓库,与工作人员说说话。
周总理得空回来时,会陪其吃饭、看报、读书、写字,偶尔小酌一杯,父子俩能坐在院子里聊到天明。
周总理
工作人员们都说,周老爷子是个精通文学、医术、音律的“奇人”,因为战争没有好的平台施展,着实令人惋惜。
后来好不容易过上几天安稳日子,一得闲,便开始生病,享不得一天的清福。
1942年7月,周贻能老爷子因为身体器官衰竭,高烧不退,被送进医院,其间周总理正因为小肠疝气手术在院休养,并不知道父亲已经昏迷住院。
周总理
眼见着周老爷子的生辰将至,周总理在医院期间总是忍不住挂念父亲,生怕自己不能准时出院,为父亲庆生,因此特意写信给妻子邓颖超,托其询问父亲,准备何时吃“长寿面”?
怎奈,周老爷子自7月6日住院以来,情形每况愈下,只撑到7月10号夜晚,便遗憾离世,连一句遗言也没能留下。
邓颖超手握着周总理的信,泪流满面,因为害怕影响周总理的身体,只好与工作人员编织一个善意的谎言道:“一切安好”。
邓颖超
老爷子病逝当晚,周总理因为挂念父亲的身体,又给邓颖超寄了一封信。
信中,他宛若一名医生,交代妻子,要注意父亲的肠胃消化,易食豆奶制品,勿食辛寒,就连父亲容易肠道梗死,排便不畅也想到了用“灌肠”的方式治疗...
1942年7月12日,周总理的病情大有痊愈之迹,他自觉神清气爽,准备给妻子写一封“感谢信”,以慰藉其照看父亲之辛劳。
周总理和邓颖超
谁知,下午有人来为其送报,多嘴说了一句家中正在准备后事,使得周总理顿时感到心慌不安,第二天一大早便收拾起行李,赶回家中。
一回到家里,周总理径直走到父亲房间,没见人,后来又找到妻子邓颖超问话,这才确认了父亲已逝的噩耗。
“这么大的事,你也瞒着我,你是懂我的,为何要这样做”?周总理一面痛心疾首地“质问”着妻子,一面手捂着胸口。
周总理
邓颖超哭着说:“恩来,对不起,是我的错,我怕你无法接受所以...”
此时的周总理,因无法掩饰失去父亲的悲痛,只一个人来到红岩防空洞,跪在父亲的灵柩前直至天明。
7月13日,周总理在给毛主席的电报中说:“回家之后,发现父亲已经病逝,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悲痛至极,遗憾终身...”
从此之后,父亲周贻能变成了一张泛黄的照片,安放在周总理的黑色皮夹里。
不管他走到哪里,历经什么样的战事,那个皮甲始终存放在他的衬衣口袋里、大衣夹层里,陪伴他出访苏联、慰问非洲、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1976年,中南海西花厅内,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前来找“七妈”谈心,有幸了解了爷爷的一生,也瞬间读懂了伯父周恩来。
她知道,伯父从未忘记过自己已逝世的亲人,只是将情感默默地隐藏在内心深处,不让人发现。
周总理
他不是为了国家就不要小家的人,只是没有国家的稳定,就没有周家子孙后代的万世之福。
而今,周总理已经离开了人世,他内心深处所有的脆弱与痛苦,都被世人所感知,吾辈虽没有机会为其分担痛苦,却可以在清明时节,为其家人遥祈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