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科技日报等
我国首套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
来源:新华社
记者2月18日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我国首套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近日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科研人员利用此系统,完成了对高寒高海拔、地形地貌高度复杂区域的地质勘查,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据介绍,航空大地电磁探测具有快速、高分辨率、大范围等优势,是资源勘探和工程勘查的重要技术手段,非常适合在高原、复杂地形区、森林、沙漠、沼泽等人类难以进入的区域开展地下探测作业。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4376641532914397&wfr=spider&for=pc
中国新疆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发现新属种翼龙 距今约1.35亿年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继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并命名魏氏准噶尔翼龙、复齿湖翼龙之后,中国新疆乌尔禾翼龙动物群最近发现第三种翼龙——该动物群首个鸟掌翼龙型类翼龙。研究团队通过地层中凝灰质砂岩中锆石铀系测年确认,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地质年代为距今约1.35亿年,进一步证明乌尔禾是中国目前最早的白垩纪翼龙化石点。
这项重要翼龙化石发现及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汪筱林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巴西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4380605419193700&wfr=spider&for=pc
科研人员揭示中等质量黑洞存在证据
来源:央视新闻
在宇宙中,由大质量恒星死亡形成的恒星级黑洞和存在于每个大型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早已为人类所知。然而,质量介于二者之间的中等质量黑洞通常被认为是恒星级黑洞成长为超大质量黑洞的关键中间环节,但之前科学界只发现了少数存在争议的候选体。这类黑洞究竟是否存在,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黄样副教授联合多家科研机构,提出通过搜寻因引力弹弓效应,从球状星团中被弹射的高速星,为“隐匿”已久的中等质量黑洞提供了直接证据。
研究团队基于盖亚空间望远镜和郭守敬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分析了近千颗高速星及银河系百余个球状星团的轨道演化,发现高速星J0731+3717约2000万年前以接近550km/s的超高速度从球状星团M15中被“弹射”。这一极高的弹射速度最可能源于引力弹弓效应。这一发现为球状星团M15中心存在中等质量黑洞提供了有力的动力学证据。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4641653525365801&wfr=spider&for=pc
“天关”卫星捕捉到罕见的X射线双星系统
来源:央视新闻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颗大视场X射线天文卫星——“天关”卫星研究取得新进展,捕捉到罕见的X射线双星系统。
“天关”卫星搭载的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在邻近的星系——小麦哲伦云内,捕捉到来自一对罕见天体的短暂且高能量的X射线辐射事件,并利用其搭载的后随X射线望远镜。进行定向观测,获取到源爆发期间更为详细的X射线信息。这一发现为探索大质量恒星的相互作用与演化开辟了新途径,印证了该卫星在捕捉宇宙中转瞬即逝的新型X射线源方面具有独特能力。该成果作为欧洲航天局首篇基于“天关”卫星数据主导的论文,于北京时间2025年2月19日在《天体物理杂志快报》上正式发布。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6685237230685424753&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copy_url&track_id=bbda97d9-1016-4232-970d-83a0ccf73b75
中国科协发布新规加强全国学会会员管理
据中国科协消息,日前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学会会员管理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针对当前中国科协主管的全国学会会员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从坚持正确导向、落实管理责任、严明资格条件、规范准入程序、完善退出机制、加强会籍管理、规范会费管理、提升服务实效八个方面,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
《规定》明确指出,会员是学会的组织主体,全国学会应坚持正确导向,按照国家需要、学术为先、会员为本、管理规范、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总体要求,全面规范全国学会使命和组织建设,加强会员管理和服务。《规定》强调,全国学会理事会承担会员管理主体责任,秘书长承担第一责任,日常工作由秘书处负责。同时,要求规模较大的全国学会设立专门的会员工作部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依法依章程公开会员相关信息,接受监督。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2/539112.shtm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公布 浙江仙居县下汤遗址、武王墩一号墓等入选
来源:央视新闻
2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六项“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分别是:吉林和龙市大洞遗址、浙江仙居县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安徽淮南市武王墩一号墓、江西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另外,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入选国外考古新发现。
大洞遗址 发现1.7万年前后人工石雕塑,显示出我国长白山地区在东北亚古人类演化与迁徙扩散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汤遗址发现了壕沟、人工土台、房址等,呈现我国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样貌;寺洼遗址首次发现了史前时期三重近方形布局的大型“围壕(沟)”,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周原遗址的西周甲骨文再次大收获,对解开西周诸多历史谜题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武王墩一号墓共出土器物1万余件,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国高等级大型墓葬,揭开了楚国礼乐文化新内涵;本次发布的“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最后一项,聚焦元明清时期,厘清景德镇元明清制瓷业发展脉络,御窑厂遗址、落马桥遗址等的考古发掘,揭示了明清两代御窑厂的历史变迁和南宋至近代镇区民窑的发展脉络。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4363597707210260477&t=1739931649881&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copy_url&track_id=994d5f33-1d67-4f30-91de-1f6646a87956
我国科学家在“连续变量”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实现新突破
来源:新华社
据山西大学消息,该校苏晓龙教授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与龚旗煌教授课题组,成功实现了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纠缠簇态的确定性制备、调控和实验验证,为连续变量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该研究团队创新性地研发了超低损耗调控技术、多色相干泵浦与探测等关键技术,通过自发双模光场压缩和非线性布拉格散射两种主要物理过程,在光学参量振荡阈值以下激发真空压缩频率超模,制备了不同纠缠结构的簇态。同时,团队还通过严谨的实验重构了多模纠缠态的协方差矩阵,验证了八个频率模式的纠缠特性。苏晓龙表示,该研究成功填补了连续变量光量子芯片领域的空白,并开辟了大规模量子纠缠制备和操控的新技术路径,为连续变量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的实用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4562143775579454&wfr=spider&for=pc
全国首个!罕见病有了AI大模型
罕见病虽然单病种患者稀少,但病种繁多。易误诊、漏诊,确诊难,是许多罕见病患者面临的难关,而人工智能大模型有望成为“破题之钥”。据北京协和医院消息,由该院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同研发的大模型“协和·太初”,已于近日面向患者开放测试初诊咨询和预约功能。
该模型的研发基于我国罕见病知识库的多年积累和中国人群基因检测数据,是国际首个符合中国人群特点的罕见病大模型,能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快捷地识别诊断罕见病,进一步缩短确诊时间。据悉,后续“协和·太初”罕见病大模型将接入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联合门诊的线上诊疗服务,未来还将逐步推广至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4496022025685051&wfr=spider&for=pc
研究揭示近20年最强地磁暴对我国电离层的冲击
来源:AGU Advances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雷久侯团队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主构建的北斗同步卫星信标全国电离层综合观测网,结合“子午工程”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与数值模拟,揭示了“2024年5月超级磁暴”期间我国扇区电离层准周期的异常扰动现象及其物理机制。
此次磁暴作为20年来最强地磁暴(地磁扰动指数低至-400纳特),大量太阳风与磁层能量注入地球大气,引发电离层环境剧烈扰动,在我国北京、漠河等地均观测到绚丽的极光,导致我国电离层经典双驼峰结构消失,电子密度呈现准周期波动。研究发现,极区能量注入激发的大气重力波与磁层穿透电场、扰动动力学电场相互作用,通过调制热层风场形成电离层特殊扰动现象。该研究基于我国特色观测设备,首次系统阐明了极端空间天气事件中电离层异常演变机制,为提升空间天气预报精度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成果发表于《美国地球物理学会进展》。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2/539081.shtm
常压下实现镍氧化物高温超导电性
来源:澎湃新闻
据澎湃新闻报道,继铜基、铁基材料之后,镍基材料成为了第三类在常压下突破40K“麦克米兰极限”的高温超导材料体系。相关论文由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发表于《自然》。
近年来,许多研究都在关注镍基超导材料的可能性,但如何摆脱高压限制仍需解决。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强氧化原子逐层外延”技术,可以在氧化能力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依然实现原子层的逐层生长,并精确控制化学配比,构建出结构复杂、热力学亚稳、但晶体质量趋于完美的氧化物薄膜。研究团队随后将这项技术应用于镍基超导材料的开发之中。具体来说,就是在原子级平滑的基片之上,精确排列镍、氧等原子,构建出厚度仅几纳米的超薄膜。特别是,研究团队在极强的氧化环境下,通过界面工程,实现了“原子铆钉术”,固定住了原本需要极高压环境下才能稳定存在的原子结构。最终,研究团队在常压环境下实现了镍氧化物材料的高温超导电性,超导起始转变温度突破40开尔文,相当于零下233摄氏度,观测到“零电阻”和“抗磁性”的双重特征。
https://mp.weixinbridge.com/mp/wapredirect?url=https%3A%2F%2Fm.thepaper.cn%2FnewsDetail_forward_30183415&action=appmsg_redirect&uin=MTU0MDM5NTEwMg%3D%3D&biz=MjM5NDA1Njg2MA==&mid=2652082331&idx=1&type=1&scene=0
最新高校人员任免动态一览表:
孙友宏(来源: 东南大学 官网)
日前,中央批准:孙友宏同志任东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https://www.seu.edu.cn/28446/list.htm
王伶(来源: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据澎湃新闻消息,王伶已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4572305212746540&wfr=spider&for=pc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