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传出消息,赖清德突然主张将驻守金门、马祖的绝大部分台伪军撤离,两个岛屿仅保留少量看守人员,部署的导弹系统也随之一并撤走。

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向大陆释放微妙信号,但也掀起岛内争议——究竟是推进两岸融合的试探,还是掩盖政治危机的权宜之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起,金门和马祖就是两岸对峙的最前线。

台伪政权曾在此驻扎超10万兵力,将其打造成“反攻大陆”的跳板。

但随着台海局势变化,台伪军逐渐收缩驻防规模,金马军事地位不断弱化。

2024年春节后,发生在金厦水域的伤亡事件引发持续震荡,该事件既牵扯美国介入可能,又暴露出两岸对这片水域控制权的深层矛盾,成为金马问题升温的导火索。

实际上,撤军计划早有铺垫。

2024年7月,前民进党人士施明德就公开主张“放弃金马”,认为应集中资源固守台湾本岛。

赖清德上台后开始推行变相的“金马撤军”,试图将政治焦点从岛内争议转移到两岸关系上。而美国的态度变化也为这一决策提供土壤。

2024年8月,美国前副助理国务卿柯庆生在其研究“八二三炮战”的著作《有用的对手》中透露。

1958年炮战结束后,美国不再公开提及“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表述,暗示其对两岸博弈策略的微妙调整。

金门、马祖民间近年持续发出呼声,要求台伪政权将两地划为“非军事区”。

金门县议会多次提出与大陆通高架桥、实现经济融合的申请,甚至倡议在两地先行试点“一国两制”。

当地民众对常年处于战备状态的军事化生活早已厌倦,更渴望通过两岸交流改善民生。

然而赖清德的撤军部署与民间诉求并不完全同频——台伪军力量撤离的同时,仍保持着对台海局势的控制。



这场撤军行动背后,折射出台伪政权既想借“降低军事对抗”换取两岸缓和空间,又不愿放弃幻想的矛盾心态。



金门古宁头战史馆的枪炮声逐渐被货轮汽笛取代,这片见证过数十万发炮弹的土地,仍在等待真正通向和平的答案。

但无论如何,两岸必须统一,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