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两大国抬轿,坐拥英国丰厚遗产,明明拥有“天胡”开局的印度,为何几十年了还是烂泥扶不上墙?
前段时间,美俄两国同时发力,俄罗斯前脚刚刚透露有意将苏-57的全套技术打包转让给印度,后脚特朗普便公开宣布对印度解禁,允许印度购买F-35战斗机。
毫无疑问,这突如其来的喜讯,可把印度高兴坏了,以至于莫迪当着特朗普的面,郑重其事的发出誓言:要让印度再次伟大!
事实上,不怪莫迪反应太激烈,毕竟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五代机都还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更别提能够同时选择两款五代机了。
但,话又说回来了,仅凭两架五代机,印度真的能够再次伟大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印度发展,大国抬轿
上世纪40年代末,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渐入高潮,于此背景之下,印度和中国先后迎来了新生。
不过,与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状况不同,印度的起点可谓是高了不少。
由于在独立的过程中,印度没有经历大规模的血腥斗争,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绝大多数都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其中工业底子更是堪称雄厚,体现在具体数据上,铁路里程是中国的六倍,钢铁产量则是中国的九倍。
以至于当时的印度别说跟中国比了,就算是放在西方世界,也绝对称不上落伍。
更别提,在往后的几十年里,包括苏联和美国在内的大国,对印度的援助几乎都没有终止过,难怪人们会说:印度的发展,靠的就是“大国抬轿”。
苏联和美国对印度的援助力度有多大呢?
我们都知道,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中苏经历了蜜月期,苏联曾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援助。
而根据美国机构的统计,当时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大概总价值在25亿美元左右,这个数字不一定准确,但相差不会太大。
所以,25亿美元这个数字,姑且可以用来衡量苏联对中国援助的价值。
除了援助中国之外,当时的苏联还援助了很多其他的国家,其中就包括印度。
那么印度接受了苏联多少的援助呢?答案是60亿美元!这个数字比苏联援中资金的2倍还多!
光是依靠着苏联援助的25亿美元,中国就奠定了工业根基,对比之下,苏联对印度的援助力度,显然已经可见一斑了。
美苏拉拢印度
在赫鲁晓夫时代,印度是当时苏联的重点拉拢对象之一,苏联对其援助的规模,甚至一度达到了苏联对所有第三世界国家援助总量的44%。
而且,这些援助还不是游离于表面,苏联对印度的援助,基本上都是根据印度政府提出的需求而量身定做的,以至于有的完全是亏本买卖。
因此,在苏联的帮助下,印度躺着便实现了工业体系的进化,与此同时能源的问题也被苏联一手承包了下来。
这样的印度,显然想要不发展起来都难!
等到赫鲁晓夫下台以后,新上台的勃列日涅夫不仅没有否定前任对印度各种无底线的援助计划,反而进一步加大了力度。
除了保持原本的工业援助之外,勃列日涅夫还将援助重点聚焦在了军工体系之上,从飞机、坦克到火炮、弹药,苏联几乎将印度的军工产业全盘苏化。
要知道,在苏联援助之前,印度可是连造颗子弹都十分困难的。
也正是依靠着苏联的帮助,印度一跃成为了当时的南亚霸主,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并开始自信满满的想要通过武力解决同邻国的争端。
然而,最后的结局想必大家都应该清楚了,事实证明:烂泥就是付不上墙!
至于美国对印度的援助,目的其实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
在1958年2月的国会会议上,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毫不掩饰的表示:“我们与其它自由国家必须知道苏联集团的援助是一种新的狡猾的长期的工具......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印度援助,以免印度落入苏联的外交轨道。”
而这句话的意思简单翻译过来的就是:我们不能让苏联成为印度唯一的“主人”。
于是,在艾森豪威尔的号召之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开始加入对印度的援助行列之中。
光是在1951-1965这15年的时间里,美国承诺给印度的经济援助就达到了61亿美元。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纷纷降低给印度提供的贷款利率,并在后续陆续放弃了很多原本约定好的附加条件,例如西德就放弃了比莱钢厂的20%控股权。
显然,这些让步在正常情况下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一切只能归功于时代背景。
时间拉回到现在,如今虽然苏联不复存在了,但美俄两国对印度的援助还在继续,并且对于印度来说,最为关键的是有着美俄两国的庇护,印度的外交环境堪称“天胡”。
就像中国,为了遏制中国的科技发展,美国时至今日依然对中国执行着严苛的芯片禁令,各种高精尖科技产品被严令禁止出口到中国。
而这些束缚,在印度身上是不复存在的,现在美俄两国抢着把五代机出口给印度,就是最好的例证。
我们都知道,如今的印度政府,总是喜欢拿自己和中国进行对比,毕竟两国都属于人口大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印度和中国有着相似的人口数量,印度还有着美俄两国“抬轿”,怎么就是发展不起来呢?
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在前面我们已经做出了回答,那就是:印度的独立,没有经历大规模的血腥斗争!
印度的世纪难题
印度的独立过程,没有经历大规模的血腥斗争!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印度的独立革命,是不彻底的,不完整的。
例如今天的印度,虽然表面上是一个现代国家,实际上却还保留着很多过去殖民时代的沉疴陋习,而这些沉疴陋习,就是困扰印度难以发展的真正症结所在。
首先,种姓问题是印度社会中永远逃脱不掉的话题。
很多人会讲,在今天的印度,种姓早已被废止。
的确,不管是从法律层面上,还是在一些印度大城市,种姓制度似乎早已被淘汰。
但是,在除了大城市之外,印度广大的落后地区,种姓制度却依然笼罩在人民的头上。
对于那些出生在落后地区的低种姓印度人来说,一辈子都可能没有机会走出当地,哪里又能享受到没有种姓歧视的社会呢?
在种姓制度之下,印度虽然有超过14亿的人口,但有相当一部分人无法参与到印度的社会发展中来。
显然,这对于一个急需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来讲,无疑是十分致命的。
更别提,如今的印度,高种姓知识分子还热衷于移民,当一个社会,上层选择逃离,底层却难以进步的时候,发展自然难以谈起。
其次,困扰着印度的另一个问题便是印度的政治制度。
如今,印度表面上执行着联邦制制度,中央政府统治着整个国家,但实际上,印度地方政府的权力一点也不逊色于中央,以至于很多时候,如果印度中央的命令不符合印度地方政府的心意,极容易出现双方对着干的情况。
而与此同时,在殖民时期,印度又长期维持着土邦林立的状态,由于没有经历彻头彻尾的革命,这些地方势力虽然在法律上遭到了废止,但实际在当地依然拥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掌握着资本的印度地方势力,很容易便能够对一些官员进行腐化。
而一旦一个政府出现了腐败,又拥有绝对的权力,那么其行政效率就可想而知会有多么落后了。
于是,在今天我们才会看到,印度很多的投资项目,刚一出台便遭到几十个部门疯抢,然而等到具体执行的时候,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借口,一拖就是好几年。
试问,这样的政府,怎么能办成事?
最后,印度的基建也是让印度政府头疼不已的一道难题。
曾经的印度拥有着超过中国6倍的铁路里程不假,但是今天的印度却早已被中国甩在了身后。
而更为可怕的是,印度政府对这一切,毫无办法。
例如前几年,莫迪在刚刚上台的时候,曾雄心勃勃想要建设属于印度的高铁,并高薪请来了日本团队进行设计建设。
然而结果呢?整整六年时间,就修了10公里!
这并非是日本团队偷懒,或者印度政府故意耍赖,而是印度的土地早已被那些资本雄厚的地方势力掌握在手中。
当印度政府想要用这些土地进行基建的时候,必须要高价将土地进行赎回。
面对这一幕,印度中央自然是气愤不已,所以后来莫迪政府才会出台法律,要求当土地被用于基建、国防等社会工程的时候,政府可以以市价强制购买土地。
然而,等到具体执行的时候,才发现地方权力早已被地方势力垄断。
于是,在这些种种因素的加持之下,6年10公里的闹剧便出炉了。
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加持,包括美俄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极力的想要拉拢印度,为此不惜给印度的发展大开绿灯,提供各种各样的援助。
然而,事实证明,一个国家到底能不能发展起来,最终靠的还是自己,外部力量只能作为辅助。
如果印度不重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内省,那么就算美俄再怎么给印度“抬轿”,印度最后还是发展不起来,空留下一个“扶不起的烂泥”的骂名,沦为国际社会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