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邹市明的妻子冉莹颖,之前分享“给二儿子打生长激素”的事上了热搜。
她家老二皓皓11岁,才136.6厘米,虽然他与哥哥轩轩差了两岁,但身高差距却相当明显,相当于“差了两个头”。
妈妈冉莹颖也是用了各种增高的方法,但都没啥效果,最后才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打“生长激素”。
孩子矮,都要打这种针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建议家长先不要着急,先看看自家娃的身高是否在正常范围,然后再想办法。
01
如何判断孩子身高,是否属于正常范围?
首先,对照儿童生长的标准图。
近期,卫健委发布了最新的儿童身高对照标准表,咱们可以对照一下!
下面第一张图,是7岁以上男孩和女孩的身高对照表。
中间P50这一列,就是此年龄平均身高,算达标,家长不用太担心。
而P75和P97这一列,代表孩子的身高是中等偏上的水平,只要骨龄在正常范围内,孩子将来能达到比较理想的身高。
而P25和P3这一列,代表孩子的身高偏矮,特别是如果低于P3的身高,那娃算是矮小了,家长要想办法干预。
下面第二张图,是7岁以上孩子的身高对照表。
中位数这一列,就是相当于上图的P50,算孩子的身高基本达标了,也不用担心。
而+1SD、+2SD,孩子的身高长势不错,排除骨龄异常,那就很好啦,至少娃不会是矮个子。
而-1SD、-2SD这两列,代表孩子身高不理想,特别是低于-2SD的身高,可能异常了,要及时干预。
其次,关注孩子的身高增长是否正常。
一般来说,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他们的身高增长大概是25 厘米,而第二年身高的增长大约是10 厘米左右,2 岁以后他们生长速率就变慢了,直到青春期前,他们每年大概能增长5—7厘米。
而等他们到了青春期,生长速率会再次加快,男孩每年可增长7—9厘米,女孩每年可增长6—8厘米。
家长可以对比一下,如果孩子在某一个阶段生长速率,明显低于或高于上面这个范围,就需要询问医生的意见。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孩子发育情况都一样,有的晚长、有的早长,只要在标准就还好。
但如果孩子的身高持续两年都低于最矮的数,而且在本该猛涨身高的时候,孩子停滞不长,就要积极干预了。
因为错过了孩子长高的关键期,比如青春期,可能孩子将来就真的是矮个子啦。
除了医学干预,咱们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想办法帮助他们。
02
做到“4好”,助力孩子多长几厘米
1、要保证孩子“睡好”。
相信大家都知道,孩子只有晚上进入深度睡眠,生长激素才能分泌得更多,更有利于他们长个子。
咱们得从小培养孩子规律的作息,早睡、不熬夜,而且尽量进入深度睡眠。
一般来说,3岁以上的宝宝,最好一天能睡12个小时以上。
而3-6岁的学龄前孩子,一天要睡10—12个小时比较好;7-12岁的小学阶段孩子,一天需要睡9—11小时;等孩子到了初高中,需要睡8—10小时一天。
当然孩子个体之间也有差异,有的孩子天生精力比较好、深度睡眠的时间长,那么一天减少一两个小时的睡眠也没问题。
2、保证孩子“运动好”。
一般建议孩子户外活动两小时,在这期间可以做一些拉伸和跳跃的运动,比如跳绳、篮球、游泳、摸高、引体向上都不错的,能够刺激孩子的骨骼生长,帮助他们身高往上蹭。
3、保证孩子“心情好”。
现在教育很内卷,特别是初高中的孩子升学压力大,睡的时间又少。
这个时候又是长高关键期,如果他们因压力大而心情不好,容易影响他们生长激素的分泌,不利于长高。
所以家长要帮孩子减压,少写点作业也没关系,成绩不太好,他依然能感受父母的爱,相信这样有爱的氛围下,孩子会长得更高。
当然如果孩子实在长得不高,也要做好积极的心理建设,不要让孩子因此而自卑。
4、保证孩子“吃好”。
饮食是让孩子长高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也是家长容易做到的。
从孩子吃辅食起,家长就要提供均衡营养、多样化的食物,需要包含促进长高的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咱们家长可以先了解一下通用的长高食材有哪些,然后尽量每餐给孩子搭配进去。
同时,咱们要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具体补哪些营养、吃哪些饭菜,帮娃针对性地长高。
如果在这期间,家长能去学个营养学,甚至研究营养搭配孩子饮食的知识就更好啦。
当然不是每个家长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想要无脑、轻松地让孩子长高,可以搭配一些长高食谱来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