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香赟
编辑|海若镜
36氪获悉,合成生物领域头部企业「瑞德林生物」近期完成超5亿元融资。本轮融资由松禾资本、基石资本、常德兴鑫、白银科键、常德德源共同投资。投资方背景包括深圳市“20+8”未来产业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常德合成生物基金等政府或产业基金的管理主体。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产能建设和新品研发。
瑞德林创办于2017年,是36氪长期追踪报道的合成生物企业之一。联合创始人兼CEO刘建曾在某多肽药物上市企业任集团副总裁,从事多肽药物研发、管理20余年;公司现有研发人员近200人,发明专利超190项。C轮融资之前,瑞德林已累计获得近7亿元融资。过去三年里,公司营收每年均接近翻番增长。
进入2024年之后,合成生物企业也相继迎来了自己的“商业化承诺兑现”时刻。但整体而言,在内外部原因的影响下,行业内实现规模化收入,且能持续保证增长的企业并不多;一级市场上,对外披露的融资数量也有所减少,完成大额融资者更是寥寥无几。
当市场寒意渐浓,合成生物企业应如何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恰逢本次C轮融资之际,我们回访了刘建,聊了聊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公司的主要业务进展,并希望从瑞德林的故事中,寻找到可供行业参考的生存之道。
AI成为研发的绝对推力, 持续寻找“旧原料”的跨领域应用
谈及2024年公司在研发能力上的进展,刘建认为,最显著的成果之一是,在许多项目的开发上,“AI技术逐渐从辅助角色变为绝对的推动能力”。
在合成生物领域,瑞德林是较早将AI技术应用于产品开发的公司之一。近几年,公司围绕人工智能的算法、算力和数据几大核心要素进行了系统性布局,建立ReAI4Bio平台,目前已累计构建50多个AI模型,申请AI发明专利近30项,自建算力中心,拥有10余个超算服务器,200万亿次/秒的超算算力,自建蛋白数据库容量超过52亿条,高质量私有酶数据库超过30万条。
经过前期的数年布局,目前,瑞德林对AI技术的应用已覆盖AI+酶和菌株的筛选、AI蛋白质设计以及团队内部的数字化管理等多个维度。这样做的直接效果,就在于研发效率的提升,以及持续不断地拓展“旧原料”的应用空间和筛选“新原料”。
在刘建看来,这也是当下合成生物企业的取胜关键。近两年,受市场竞争环境改变等因素影响,合成生物领域已逐渐呈现消费电子化趋势,传统一代技术“吃五年”的现象很难持续。这就要求企业既能确保自身的技术逐年迭代、以更低成本应对市场竞争,又要坚持进行新产品储备,寻求更高的增长空间,很考验“企业兼顾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和团队规模设置的综合能力”。
“这几年,我们的研发投入一直在行业头部企业的2-3倍以上,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刘建表示。
得益于此,目前,瑞德林旗下已有超20款产品进入商业化、10余款产品待量产,产品矩阵从寡肽、多肽逐步拓展至单糖、寡糖等领域,广泛覆盖功效护肤、营养健康、生物医药和动保农业四大板块。
比如,在化妆品领域的新分子的开发上,瑞德林已接连推出了乙酰基肌肽、胶原三肽和3'-唾液酸乳糖钠盐(3'-SL)三种创新原料。以近期刚刚完成备案的3'-SL为例,这是一款广泛存在于母乳中的天然功能性三糖,但应用在功效护肤领域上时,该成分可发挥保湿修护、抗炎舒缓等效果。但传统天然提取法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为此,瑞德林通过生物合成技术结合微生物发酵与酶工程,在实现规模化生产3'-SL的同时,提高了产品的纯度和一致性,确保其应用更加安全、高效。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生物医药领域,火爆全球的司美格鲁肽原料及中间体,也是公司近两年重点推进的单品之一。但不同于多数从事司美格鲁肽制剂产品原料开发的国内企业,瑞德林押注的是司美格鲁肽口服剂型原料。
“生产单规格的口服剂型产品的原料需求量在注射剂型的几十上百倍,所以原料价格是注射剂型的3-5倍。因此,我们的产品定位就是规模大、成本足够低,从而满足口服剂型消费者的日剂量需求。”据悉,瑞德林的司美格鲁肽已完成FDA的DMF备案,并于2024年一季度正式实现量产。
刘建透露,2024年,为公司贡献主要收入的虽仍是玻色因等现金流产品,以及谷胱甘肽等市场容量在数亿到十几亿元间的短线产品,但以司美格鲁肽原料为代表的中长线创新品种,在上市首年时就已产生一定销量,预期会为未来几年的营收奠定基础。
另据介绍,产能建设方面,瑞德林的珠海工厂已于2024年实现量产,年产营养健康活性原料200吨。同时,公司拟在常德建设新的百吨级化妆品原料和原料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在韶关建设千吨级营养健康和原料药基地。
瑞德林珠海生产基地
出海,考验企业的“全盘经营能力”
过去一年里,出海是合成生物领域内的另一个关键词。在诸多单品的下游放量尚未实现、上游原料已趋于内卷的情况下,发力海外市场、拓展销路,是一个合理的逻辑。
单就瑞德林而言,除了非洲市场是2025年才开始正式进军外,公司的“化妆品、药品等各板块产品在其他大洲和地区已经完成相对深入的布局”。目前,公司已组建30余人的海外销售团队;从总营收占比上看,海外收入从2023年的不到20%,增长至2024年的30%以上,并预期在2025年超过40%。
刘建坦言,瑞德林的海外销售确实在“快速拓展中”,但整体而言,现阶段国内的合成生物类企业想要实现成功出海,过程并不容易。
首先是产品的注册申报。“目前,瑞德林仅仅是注册团队就有10个人。因为,如果企业自己不具备海外市场的准入能力,只能找当地代理商卖货,很难实现高水平竞争。同时,考虑到庞大的认证和注册费用,以及后端产品和生产团队的协作能力,其复杂程度就变得更高。”
其次在于销售渠道的建设。刘建观察到,许多早期不具备出海能力的创业公司,大多依靠国内成熟企业在全球建立的分销网,但这样的分销网存在巨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产业链整体受限时,初创公司也可能成为被打击的对象之一。想要破局,企业就必须自己“走出去”,在当地形成分销渠道。
这个过程中,人力投入就是核心问题之一。刘建以瑞德林为例介绍称:“为了实现深度分销,我们在国内的销售就有20多人。相对应的,国际市场的需求就更大。坦诚讲,现在的30人远远不够,未来可能需要组建百人团队,才能把全球市场联动起来。”
与此同时,出海并不意味着简单地让人把货卖到海外。“市场端的动作,势必带动生产端和研发端的联动,比如代理商的专业知识赋能,海外地区的产品认证、质量检查,甚至是公司团队扩张后的管理问题,任何一环跟不上,前期付出就会打水漂。”
换句话说,对于多数当下正在“收缩”阶段的合成生物企业来说,出海或许意味着另一种“逆势扩张”。其根源不在于“想不想”,而是“敢不敢”:手上余粮本就不多,真金白银砸下去,能否真的换来销售额?
刘建认为,虽然近两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出海设置了更多障碍,“但出海仍然是可以做的”,只是需要企业提早进行更专业的规划、以更大的决心去投入布局,同时不断拓展新的产品应用空间、进行持续性输出和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