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团队成功为一名82岁肾盂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高龄患者实施根治性手术,患者术后顺利康复。据介绍,这场跨越“生命禁区”的医疗实践背后,是DeepSeek人工智能系统与虚拟三维重建技术的深度赋能,为外科实践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
▲手术中
病情复杂 过去往往被迫保守治疗
82岁的王爷爷(化名)1个多月前在某医院被确诊为“右侧肾盂癌伴下腔静脉癌栓”,因心脏和全身情况不好,医院没有给他手术。王爷爷需每晚口服止痛药维持睡眠,癌栓已完全阻塞下腔静脉,并逐渐出现双侧下肢水肿,癌栓伴血栓随时可能脱落,引发肺栓塞导致猝死。
2月2日,王爷爷找到了省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熊玮。此时的王爷爷双下肢水肿严重,行走困难。
肾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是泌尿外科顶尖难度的手术之一,也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手术风险较高,不确定因素较多。而肾盂癌继发的下腔静脉癌栓更是增加了手术难度。
“过去这类患者往往被迫选择保守治疗,但通过多模态评估和技术赋能,我们看到了手术治愈的可能性。”熊玮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医疗团队决定迎难而上,而破局的关键在于两大技术利器的应用。
DeepSeek辅助制定详尽手术方案
熊玮医疗团队在既往丰富癌栓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利用DeepSeek辅助形成个体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案、采用高精度CT成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出精准的“数字脉管系统”,手术团队在术前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包括手术最优步骤、手术路径、术中出现各种情况的应对措施等。
▲DeepSeek+虚拟三维重建
经过4个多小时的紧张协作,手术实施完美,其中,从下腔的静脉阻断、重建完成至重新开放仅用时49分钟。术后,王爷爷没有进ICU,直接回病房接受进一步康复治疗,术后第三天即能下床活动。如今,王爷爷肾功能正常,双下肢水肿完全消失,预计很快就能出院。
躺在病床上,王爷爷对手术团队竖起大拇指,他告诉记者:“这么重的病,但手术非常成功,我感觉恢复得不错。”
▲王爷爷(化名)为手术团队竖起大拇指
据悉,DeepSeek与三维重建技术突破高龄复杂手术难题,背后是DeepSeek系统通过百万级手术案例学习,迅速高效形成结构化的四个关键步骤评估与策略设计,医生称之为:风险预警、用药决策树、康复路径图、并发症雷达。就风险预警来说,是就术前、术中及术后风险节点进行精确预测,整合心肺功能、营养状态等参数,术前逐一化解风险点。
新质生产力重塑医疗行业的底层逻辑
在年初,自DeepSeek横空出世,四川省人民医院信息中心的工程师就开始探索将DeepSeek赋能到医院,并于春节期间完成本地化部署。此后短短10余天的功能叠加与知识训练,这家医院就实现了以“AI+医疗”创新模式,重构患者服务、临床诊疗与运营管理体系等一系列功能。这是四川省首家实现医疗全场景智能化落地的三甲医院。
▲熊玮医生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除了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域内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锦欣西囡妇女儿童医院完成了DeepSeek本地化部署。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第四人民医院、第七人民医院、第八人民医院、爱迪眼科医院等,正在结合自身特点,探索、筹备或调试之中。
“以前是互联网+医疗,未来肯定是AI+医疗,医疗行业亟待提升效率和质量。”四川省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雷舜东告诉记者。
熊玮介绍,这个案例正在产生裂变效应,此实践模式的延伸将有助于形成“高龄肿瘤患者智慧诊疗管理模式”,增强外科服务能力,扩大服务人群,医疗新质生产力在改善医疗安全、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正在形成创新范式。DeepSeek与三维重建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正在重塑医疗行业的底层逻辑——从依赖个体经验转向数据智能驱动,从单学科作战转向多模态协同。
红星新闻记者 王拓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