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储蓄率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话题。尽管许多分析将其归因于家庭消费结构、经济增长预期等因素,但中国的养老体系差距也被视为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著名经济学家陆挺在“经济学家建言2025中国经济”对话中,分享了他对中国养老制度的深刻见解,指出养老体系的不平衡对个人储蓄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农民工及其家庭的储蓄压力。他的发言深刻揭示了养老改革的紧迫性及其对未来经济稳定的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社会福利体系经历了巨大变革。农业税的取消、农民医保和养老金的引入,标志着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努力。

然而,陆挺认为,中国的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农民的社保保障远未跟上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养老金分配方面,城乡差距巨大,导致社会不平等加剧,并直接影响到这些群体的生活质量和消费能力。

陆挺特别提到中国养老体系的“内部差距”问题。他表示,中国的养老体系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尤其在养老金的分配上,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极为明显。



根据陆挺的分析,高收入阶层约7%的人群每月平均养老金为6000多元人民币;中层企业退休职工占比约38%,每月养老金约为2000多元;而约55%的城乡居民,特别是1.71亿农村老人,每月养老金仅为223元。这一巨大差距不仅让农村老人面临基本生活困境,也导致了消费能力的严重不足。

陆挺指出,这一状况的严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老人的养老金低得可怜,几乎无法支撑基本生活需求,限制了消费和社会经济的活跃度;二是这些低收入群体大多是农民工的父母,而农民工背负着沉重的养老负担。

未来3亿农民工及其家庭的养老金状况,也是中国社会的重大隐患。陆挺进一步阐述,这部分群体的养老金待遇直接影响着未来经济的稳定性和消费潜力。



陆挺还强调,中国高储蓄率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大部分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担心未来养老金无法保障生活,因此选择储蓄。他表示,虽然有部分农民工的养老金可能达到两三千元,但绝大多数人的养老金仅为223元,这导致农民工不得不储蓄以备老年生活。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储蓄成为保障未来生活的重要手段。尽管国家经济水平提高,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但贫富差距带来的养老不平等依然影响着每个人的消费观念和储蓄行为。

陆挺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养老体系的改革。他提到,如果能为现有劳动者提供更为充足的保障,未来就有可能改变目前过高储蓄率的局面。



一个有保障的养老体系将减少家庭对未来的不安,从而提升家庭消费比例,促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通过这一改革,不仅能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还能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网友对此也有诸多看法。有网友表示,自己父母九十多岁还领取100多元养老金,小编的父母也领取200多元,确实养老无法保障。

还有网友认为,农民在田间劳动是否类似工人在工厂上班?农民在田地里劳动产出“公粮”,可否也算工龄并享受社保养老?如果真的像刘向东那样开辟外卖员交社保的先例,农民会感谢的。

还有网友表示,城里人也深感农村保障太少,确实该引起重视。更有网友认为,陆挺是真正的专家,不是空口白话,而是实实在在为民考虑的好专家。

小编认为,陆挺的分析为中国经济提出了重要的政策建议。他认为改革养老体系,特别是在养老金分配上的公平性,是解决中国经济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率的关键所在。



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让更多人感受到来自国家的保障,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会更加稳健,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更强引擎。只有通过深度改革养老体系,才能让中国经济进入更加平衡、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小编对此深表赞同。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继续深入交流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