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新闻报道了扎根西部教育的教师李微楠的事迹,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与感动。据报道,李微楠生于1992年,是云南玉溪人,2017年,他从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却选择回到家乡云南,投身乡村教育。

与最初的设想不同,李微楠早期的教学生涯并不顺利。在地处偏远山区的临沧市云县大寨中学任教初期,他所教授的地理课教学成绩并不理想,课堂纪律也难以把控,这让他感到非常挫败。课堂上,常有学生捣乱,甚至有次趁他外出培训的时候,有8个学生翻墙逃走了。面对教学上的挫败,李微楠并没有气馁,更没有抱怨环境,而是从自身找原因,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随着时间推移,悉心栽培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如今,李微楠教过的首届学生已步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而且,李微楠也没有停下探索的进步,他进一步深入基层教育,考取中央特岗教师岗位,到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第四中学任教。

从李微楠的成功经验来看,做好基层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仅靠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科学的方法。总结李微楠从事乡村教育经验,或许也能对其他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首先,李微楠非常“接地气”,注重实事求是,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实际情况,与同学们形成了“亦师亦友”的良好互动关系。

客观来说,有些乡村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未必是真的学不会,而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缺乏家庭的有力支持。个别乡村学生的监护人,对“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缺乏深刻理解,甚至希望孩子放弃读书,早点去社会上打拼。还有一些学生无法专注学习,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只能把心思放在赚钱上,补贴家用。李微楠还看到,一些家长甚至允许十五六岁的孩子结婚生子。李微楠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100多个学生的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倾听学生的心声。彼此信任之后,教育教学很快就有了效果。任教第二年,李微楠就带领全班取得了地理成绩全县第一的好成绩。

关注学生在成长关键时期的心理健康,也是李微楠能做好乡村教育的重要原因。他曾面向全校开了一门心智素养课,专门帮助学生化解各种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在他看来,“只有保护好孩子们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才能让他们顺利度过叛逆期”。

而且,李微楠一直努力打开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培养更多课本之外的兴趣,增进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由相关报道可见,李微楠在大寨中学支教期间,接管学校广播站,带领二十多名小播音员做了200多期节目,每周二到周五都向全校师生直播,“周二是新闻节目《新闻快报》,周三是文学分享节目《与君共读》,周四是旅游类音乐节目《跟着音乐去旅行》,周五是收听率和参与度最高的点歌节目”。很多学生不仅发现了生活的乐趣,也拓展了知识面,陶冶情操,提升能力……李微楠还曾带领多名学生到广州、上海等大城市游学,尽其所能,帮助山里的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

振兴乡村教育,需要建立一支有情怀、有大爱、掌握科学方法的教师队伍。在国家高度重视基层教育的当下,社会需要更多像李微楠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将智慧与汗水播撒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为孩子们的成长指引方向、保驾护航。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