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国家医保局宣布了中心静脉给药价格综合治理结果。

这是国家医保局实施的第三批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中心静脉给药,即靠近心脏的大静脉给药,主要分为输液港中心静脉给药(PORT)、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心静脉置管(CVC)三种方式,患者对应按耗材及服务价格收费。

国家医保局发现,长期以来,中心静脉给药的耗材价格明显偏高。以输液港为例,价格治理前,耐高压型输液港进口、国产品牌价格分别在8200元、8000元左右,给患者带去很高的治疗负担。

一些省份组织过对中心静脉给药设备的集采,如河南牵头23省的高值耗材集采就包括这一类产品。但集采的影响面相对有限,中心静脉给药产生的费用仍然较高。

于是,国家医保局指导各地医保部门约谈了68家内外资生产企业、进口代理商。最终这些企业都下调终端挂网价格,推动集采中选价格和挂网价格相对协同。

这意味着在集采之外,医保部门现在有了新的办法控制药品和高值耗材的费用,药械产品价格下调已是避无所避。

截至目前,涉及调价的21个省份,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整体费用从800多元降至450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整体从3000元降至1300元,输液港中心静脉给药则从6000元降至3000元左右。

集采价格与挂网价协同

健识局注意到,部分省份曾组织过中心静脉给药相关耗材的集采。去年,福建第五批耗材集采,耐高压型输液港最高申报价为5000元,这已经是市面上耐高压型输液港耗材价格的最低水平。据医保局披露,价格治理前,耐高压型输液港价格区间主要在5000元至10000元之间。

更早在2023年11月,河南省牵头组织了23个省份的通用介入类和神经外科医用耗材省际联盟集采,其中,耐高压输液港型中心静脉导管及附件等降至1257元至1691元之间。这表明这类高值耗材的价格可以大幅压缩,也就引起了医保部门的注意,借此对这一类耗材的价格进行了摸底。



国家医保局经调研发现,植入式输液管和输液港的虚高价格大部分来源于中间流通环节。生产厂家没有真正获得很大收益,患者也不得不为虚高价格买单。这次价格治理,是对中间流通环节价格水分的整体压缩,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对生产厂家来说总体影响有限。

2024年底,国家医保局基于省级集采中发现的市场价格,以市场上用量最大的主流产品中选价格作为参照,以参照价格的1.8倍为限,指导地方督促企业积极压缩中间流通环节过高加价,明确“低价产品少降或不降,高价产品多降”。

以输液港为例,经约谈后,大部分企业主动承诺销售价格已调整至2700元以下。

价格治理雷霆手段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通过“约谈”进行医药价格治理的次数明显变多。

2023年,国家医保局进一步强化药品价格常态化管理监督,约谈相关医药企业23家,涉及30个品种,约谈药品平均降价超40%。而这还主要针对少数企业部分药品垄断控销、以缺逼涨等突出问题。

2024年,国家医保局通过“四同药品”、医疗服务价格治理等一系列措施来进行医药控费。在这其中,“约谈”模式的影响范围和力度都明显更大。

去年下半年来,国家医保局推动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治理,表面上是对医疗费用的控制,本质上是透过“耗材+服务费”的治理,对耗材的价格进行管控。在国家医保局启动的医疗价格治理中,则直接从院端价格入手,让医院自控成本,间接让相关耗材虚高的价格空间受到挤压。

这样一来,国家医保局约谈的影响面就不仅仅是集采中选的品种,而是作用于整个耗材市场。约谈是医保部门直接和企业面对面,统一将医药费用下调,企业基本面临“要么降、要么出局”的局面。

这轮价格治理也保留了一定的灵活性:个别企业整改后,价格仍高于同类产品的,医保部门采取“红黄标”管理,医疗机构在集中采购平台下订单时,以弹窗警示等方式提醒价格风险。不过,医保部门考虑到了临床使用的不同需要,是否继续采购,仍由医疗机构自主确定。

从目前开展的检查检验项目价格治理来看,CT、肿瘤标志物,再到这次的中心静脉给药,都是在医疗服务中量大价高、区域价格差异大的项目。2025年医药的价格治理还将持续,即使不面临集采,企业也得早些应对。

撰稿丨杨曦霞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山谷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