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一则看似普通的技术数据轰动了全球军事观察界: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排水量高达9万吨,却能以30节(约55.56公里/小时)的速度穿越湍急的海洋。

这一毫不起眼的数字,却让熟悉舰艇性能的专家们陷入深思: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航母为何没有追求更高的速度?

为何30节会成为这种海上巨无霸的“黄金速度”?



尼米兹级惊艳全球

1972年春,全球军事观察者们的目光被一则来自美国《海军技术评论》杂志的报道所吸引。

报道提到,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这艘刚刚服役的大洋巨舰,其最大航速达到令人惊讶的30节(约55.56公里/小时)。

这对于一个排水量超过9万吨、甲板面积堪比数个足球场的庞然大物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



这一消息传递到其他国家时,甚至连拥有丰富造舰经验的英国和苏联军事专家都感到震撼。

彼时,他们普遍认为,自二战以来,航母的整体性能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较为平衡的状态,即牺牲部分速度换取更大的舰载能力和续航时间。

美国海军最新的数据似乎完全颠覆了这一成见。



追溯其背后的奥秘,人们发现,尼米兹级航母的速度得益于核动力推进系统的革命性设计。

每艘尼米兹级装备了两个A4W型核反应堆,每个反应堆都能够驱动四台巨大的蒸汽轮机。



这些动力装置配合优化后的螺旋桨设计,使得庞大的舰体拥有了出乎意料的灵活性。

更重要的是,使用核燃料代替传统燃油,不仅减少了对后勤补给船只的依赖,还让航母在远洋战斗中展现出了近乎无限的续航能力。



在技术的另一端,9万吨级舰艇以30节航行也对结构和水动力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尽管从陆地视角来看,55.56公里/小时可能只是汽车在高速路上匀速行驶的常见速度,但在水上推动9万吨的舰体却需要巨大的能量和极高的精度。



1975年,随着尼米兹号航母的正式服役,它迅速成为冷战时期美国投射全球军事力量的代表之一。

无论是在波斯湾还是地中海,30节的高航速配合其核动力续航,让美国海军始终处于“随时可以露面”的战略位置。



麦哲伦如何奠定“节”的概念

航母速度测量所用的“节”这一单位来源于一个外界看来古老而简单的技术,然而其背后的历史却与人类大航海时代的探索精神相连。

时光回到1514年,一艘葡萄牙航船在大西洋海面上航行,舵手站在甲板尾端,不断将一根打满等距结的绳索抛入水中。

这位海员一边牢牢抓住绳子,一边喊着号子,脑海中计算着经过的时间,而他的同伴则数着绳索上的结数。船速的秘密,就这样简单地揭晓了。



这项技术的发明归功于传奇航海家费尔南·德·马加良斯。

他后来以“麦哲伦”这一名字为世人熟知,并通过史诗般的环球航行写下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壮丽篇章。

为了解决航行中速度测量的问题,他首次将打结绳索的技术系统化。

在绳子上,他设计了等距离的绳结并标明刻度,随船投放,然后根据计时沙漏的耗时计算出经过的绳结数量。这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很快成为当时航海界的标准。



以今天的目光看来,古老的打结绳索方法远远无法满足现代海洋科技的需求,但它奠定了“节”这一速度单位的概念,至今仍是国际航海通用的测量标准。

譬如,当尼米兹级航母以30节航速航行时,这意味着它每小时穿过30个航海结的距离,而这些“结”都是以马加良斯所发明的方式延续下来的单位符号表示。



尽管“节”的概念始于粗略的手工方法,但它的精确度在后来的几个世纪里得到了不断意义上的强化。

17世纪,随着三桅帆船技术的普及,科学家们开始用更标准的沙漏和精密尺,来统一每个“绳结”之间的距离,并将其正式定义为“一个航海中的基本测量距离”。



辽宁舰上的力学奇迹

当初中国也以惊讶的眼光看美国航母,几十年过去了,如今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航母。

2012年11月,位于中国黄海海域,人们屏息以待。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正在进行一次关键的测试任务。



一架歼-15战斗机从远方呼啸而来,接近航母甲板迅速降低速度,精准地对准着舰区,尾钩瞬间捕捉到阻拦索。

在短短0.3秒内,这架以240公里/小时高速滑行的战机被急停,稳稳停在航母甲板上。



当歼-15的尾钩与阻拦索接触时,整个甲板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反作用力冲击。

据计算,瞬时拉力超过100吨,相当于刹停40辆满载行驶的大型卡车。

如果没有精准的设计和精密的工程工艺,这种程度的冲击力将直接导致甲板结构的损毁甚至崩塌。



这一技术上的突破,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美国航母的成熟设计。

现代阻拦装置的雏形来源于美国工程师威廉·弗朗西斯·吉布斯在1940年代提出的流体力学方案。

他在设计中途岛级航母时,首次将甲板、减震机与阻拦索形成联动,使得舰载机能够更安全高效地从空中降落到甲板上。

这种基础设施经过数十年的改良与优化,被广泛应用在各国的航母中,包括中国的辽宁舰。



舰载机高难度的起降还要求航空母舰在不同海况下保持极高的稳定性,而这与航母的推进系统密切相关。

在航母保持30节高航速穿越复杂海况时,舰体震动和细微倾斜都会对舰载机着舰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种多方协调的综合能力,至今仍然是全球航母技术发展中的核心难题之一。



经济航速的战场智慧

高速与消耗,这似乎是航母设计中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艘航空母舰要在茫茫大洋上以30节(约55.56公里/小时)的速度航行,推动上万吨的钢铁巨兽破浪前行需要极其庞大的能量支持,而这对传统燃油驱动的航母而言,意味着巨大的燃料开销。

一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发现,航速每提高1节,对燃料的消耗量都会成倍增加,这不是简单的线性增长。

研究数据显示,航母航速每增加1节,其燃料消耗量会上升15%左右。



以中国山东舰为例,作为一艘常规动力航母,每天消耗燃油的量相当惊人。

如果舰队指挥官决定将航速从29节提升到30节,山东舰的燃料消耗将每天增加约50吨。

这意味着如果执行长时间的高航速任务,就必须额外配备补给舰以应对燃料的快速消耗。

而燃料的支出绝不仅限于燃油本身,航母高航速航行时,舰体承受的水动力阻力增大,船只各部件的磨损也会显著提高,进一步增加了维护和运营的负担。



速度与消耗的平衡在战场上显得尤为重要。

其经典案例之一便是2016年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参与的叙利亚战役。

在此次行动中,库兹涅佐夫号以30节的稳定航速持续在战区内投射舰载机,仅一天时间内便完成了高达120架次的出动任务。

高航速确保了航母机组的快速反应能力,使舰载机可以在第一时间奔赴战区执行任务。



同时,高速的航母本身由于持续运动,可以更快避开潜在的水下威胁,例如敌方潜艇的伏击或反舰导弹的追踪。

库兹涅佐夫号以30节航速运行对油耗的巨大需求也暴露了传统燃油航母的尴尬:英国媒体甚至讽刺性地报道说,俄舰队随行的补给船几乎无法“消停”,总是在协助舰队加油。



相比之下,美国福特级核动力航母在能源供应上具备绝对优势。

这一新型航母装载了A1B型核反应堆,其热能转换效率更高,并大幅缩小了堆体体积。

理论上,福特级的航速可以超过35节,这样的数据在非核动力的航母上几乎难以企及。



实战中,福特级航母并不会长期运行在理论速度之上,因为这会对舰队的整体编队策略、核反应堆燃料消耗以及辅助舰艇的行动配合提出极高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经验表明,30节的“经济航速”既能满足绝大多数作战需求,又能在长时间运行上保持燃料的最大利用效率,让航母能够在漫长的海上巡逻任务中不间断地发挥作用。



航母不可能孤军奋战,其与护航舰艇之间需要协调配合速度。

现代护航舰一般使用燃气轮机作为动力源,尽管燃气轮机启动迅速、效率较高,但也存在高耗油的问题。

如果航母强行提升航速,整个编队的能量成本都将大幅增加,从而使作战保障体系承受更大压力。

因此,在大多数战场上,30节被公认为是一种最佳平衡速度,既能兼顾航母与护航舰的协同性,又能够让舰载机高效起降,保障任务顺利完成。



004航母的新速度代表

速度不单单体现在航母在海上的航行性能上,还可以体现在造舰的速度上。

上海江南造船厂作为中国航母制造的重要基地,正在通过现代化的模块化造舰技术,将造舰速度进一步提升。

在004型航母的建造过程中,每一个模块都是独立建造并提前组装调试的,这种技术赋予了航母建造时间上极大的灵活性。

据卫星影像显示,004航母的分段合拢速度比上一代航母山东舰提升了40%,这是多年来中国造船工业不断发展的显著成就。



模块化造舰的核心在于将航母分解为多个标准化的大型构件,并在专用的生产线进行并行加工。

仅以动力舱为例,设计和调试工作在与其他模块完全独立的环境中完成。

在这种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持下,工程师们能够更高效地测试与安装诸如推进系统、能源系统等关键组件,而无需等待整个船体完成建造。



尽管造舰技术日新月异,004航母依然选择保持30节的设计航速。

早在2017年,辽宁舰参与南海联合演习的任务时,舰队在复杂海况中以30节高航速穿越多个海域。

当时的数据显示,以30节航速运行时,舰载机整体的起降效率比低速巡航下提升了27%。

这种明显的效率提升进一步巩固了30节作为航母“黄金航速”的地位。

参考资料:

[1]阚延华.境外各界关注中国航母建设舆论及回应[J].东南传播,2012(1):37-39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