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上午,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广东省建设汕头、湛江临港经济区的谋划部署以及下一步工作重点和政策支持举措等。
据了解, 《汕头临港经济区建设总体方案》和《湛江临港经济区建设总体方案》 (下称《汕头方案》《湛江方案》)已于近期印发。
根据两份建设方案, 汕头临港经济区总规划面积104.93平方公里,湛江临港经济区总规划面积148.81平方公里 。“依托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临港经济区,对全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更好服务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说。
朱伟介绍,两份建设方案的设计结合汕头、湛江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以及全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工作导向, 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三个功能定位、五方面重点任务及系列支持措施 。
“一条主线” 即依托全省制造业的独特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合塑造能力,打造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和临港经济区。力争到2030年,汕头、湛江临港经济区汇聚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关键企业,成为国内外产业转移重要目标区域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新典范,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个功能定位” 即明确汕头临港经济区打造支撑汕头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东南沿海区域性综合贸易航运中心、产业开放合作的门户窗口;明确湛江临港经济区打造国家战略联动发展的重要支点、面向东盟产业协作的桥头堡、联接内外循环产业发展的新载体。
“五方面重点任务” 即强化港区建设、构建临港特色产业集群、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推动产业有序转移。
其中, 港区建设方面 ,《汕头方案》提出重点推进汕头广澳港区建设,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与综保区的联动、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一体化国家贸易流通港;《湛江方案》提出重点加快湛江乌石港区开发建设,强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疏运网络、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逐步打造成为对接海南自贸港的大型现代化港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对接东盟地区重要出海口。
产业发展方面 ,汕头临港经济区将依托良好的海洋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临港制造业集群和现代临港服务业集群,着力打造出口导向型产业集聚高地;湛江临港经济区将发挥本地资源和宝钢、中科炼化、巴斯夫等重大项目优势,推进与东盟产业分工协作,着力打造面向东盟市场、服务中国企业的出口加工和服务配套基地。
“ 支持措施方面 ,两份建设方案分别从强化放权赋能、要素保障、投资贸易便利化和改革创新等方面提出若干省级政策支持清单。”朱伟说,省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省有关部门及两地市政府全力推动汕头、湛江临港经济区加快建设发展。
汕头、湛江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避免同质化竞争
朱伟表示,汕头、湛江这两个城市既有共同之处,如:都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都肩负大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的重大使命;同时,在城市定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等方面也各具特色,如: 汕头市的突出特点是经济特区、著名侨乡,民营经济活跃、商贸服务业发达、优势产业特色鲜明;湛江市的突出特点是重大战略交汇地、海洋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要素资源丰沛、重大产业项目聚集 。
因此,我们在制定两个临港经济区建设方案时, 注重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在发展方向、建设内容、支持重点等方面各有侧重 。比如产业选择上,汕头临港经济区侧重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临港制造和临港服务业,工贸并举;湛江临港经济区将重点承接电子信息、新材料、农产品进出口加工等产业,集聚发展。比如对外开放合作方面,汕头临港经济区重点是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打造国家聚侨、联侨、惠侨枢纽,湛江临港经济区重点是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深化与越南等东盟国家产业链合作。
而且,从当前已明确落户的重点企业和项目看,也充分反映了两个临港经济区的差异化发展。如:汕头临港经济区已落户了一批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医疗器械、食品加工、物流仓储等重大产业项目;湛江临港经济区已落户了中海油、中国大唐、大毛牛科技、东岛新能源、碧辉眼镜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接下来,我们将会同汕头、湛江两市政府着力抓好建设方案的落地落实,进一步细化各项支持举措,加快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围绕各自的产业发展优势和特色,谋划引进一批重大项目、特色项目,推动两个临港经济区实现差异化发展。
来源:广东新闻联播